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第1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15-18页 |
2.1 机会路由 | 第15页 |
2.2 编码机会路由 | 第15-17页 |
2.3 MORE协议 | 第1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联合NCOR和SIC-2的跨层优化 | 第18-31页 |
3.1 系统模型 | 第18-22页 |
3.1.1 假设条件 | 第18页 |
3.1.2 基于SIC-2的SINR干扰模型 | 第18-21页 |
3.1.3 转发责任credit | 第21页 |
3.1.4 网络模型 | 第21-22页 |
3.2 模型求解 | 第22-30页 |
3.2.1 模型分解 | 第22-23页 |
3.2.2 源节点注入速率控制问题 | 第23页 |
3.2.3 基于credit的路由问题 | 第23-25页 |
3.2.4 基于SIC-2的SINR干扰模型的调度问题 | 第25-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联合NCOR和端到端延迟上限的跨层优化 | 第31-38页 |
4.1 系统模型 | 第31-32页 |
4.1.1 假设条件 | 第31页 |
4.1.2 网络模型 | 第31-32页 |
4.2 延迟问题分析 | 第32-34页 |
4.2.1 替代优化问题 | 第32-33页 |
4.2.2 延迟权重控制端到端延迟的策略 | 第33-34页 |
4.3 模型求解 | 第34-37页 |
4.3.1 源节点注入速率控制问题 | 第34页 |
4.3.2 基于credit的路由问题 | 第34页 |
4.3.3 基于队列平均排队时间的调度问题 | 第34-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跨层联合优化框架和算法性能评估 | 第38-47页 |
5.1 跨层联合优化框架结构 | 第38页 |
5.2 跨层联合优化算法实现 | 第38-42页 |
5.2.1 源节点注入速率控制流程 | 第38-39页 |
5.2.2 路由流程 | 第39-41页 |
5.2.3 调度流程 | 第41-42页 |
5.3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5.3.1 仿真实验环境参数 | 第42页 |
5.3.2 网络性能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5.3.3 仿真实验数据分析 | 第43-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6.1 总结 | 第47页 |
6.2 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