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配位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的发展 | 第9-10页 |
1.2 配体的选择 | 第10-12页 |
1.3 1,2,3-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羧酸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 超分子化合物中的弱相互作用力 | 第15-18页 |
1.5.1 分子间的氢键作用 | 第16-17页 |
1.5.2 芳环间的 π-π 堆积作用 | 第17-18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N-取代4苯基-1,2,3-三唑类化合物的制备与晶体结构 | 第19-5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9-21页 |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19-20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3 N-取代4苯基-1,2,3-三唑类化合物的制备 | 第21-23页 |
2.4 核磁共振图 | 第23-27页 |
2.5 质谱 | 第27-32页 |
2.6 红外光谱 | 第32-36页 |
2.7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36-51页 |
2.7.1 4-苯基-1,2,3-三唑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36-40页 |
2.7.2 N-取代4苯基-1,2,3-三唑乙酸乙酯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40-45页 |
2.7.3 N-取代4苯基-1,2,3-三唑乙酸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45-51页 |
2.8 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N-取代4苯基-1,2,3-三唑乙酸配合物的制备 | 第52-69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3.3 配合物的制备 | 第52-54页 |
3.3.1 配合物[Cu(L~1)_2·2H_2O](1)的合成 | 第52页 |
3.3.2 配合物[Cu(L~2)_2]_n(2)的合成 | 第52-53页 |
3.3.3 配合物[Co(L~2)_2·2H_2O]_n (3)的合成 | 第53页 |
3.3.4 配合物[Cd(L~2)_2·2H_2O]_n (4)的合成 | 第53页 |
3.3.5 其他三个配合物的合成 | 第53-54页 |
3.4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54-67页 |
3.4.1 配合物[Cu(L~1)_2·2H_2O](1)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54-57页 |
3.4.2 配合物[Cu(L~2)_2]_n(2)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57-61页 |
3.4.3 配合物[Co(L~2)_2·2H_2O]_n (3)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61-64页 |
3.4.4 配合物[Cd(L~2)_2·2H_2O]_n (4)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64-67页 |
3.5 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配合物的性质与表征 | 第69-81页 |
4.1 实验仪器 | 第69页 |
4.2 红外光谱 | 第69-74页 |
4.2.1 配合物[Cu(L~1)_2·2H_2O](1)的红外光谱 | 第69-70页 |
4.2.2 配合物[Cu(L~2)_2]_n(2)的红外光谱 | 第70-71页 |
4.2.3 配合物[Co(L~2)_2·2H_2O]_n (3)的红外光谱 | 第71页 |
4.2.4 配合物[Cd(L~2)_2·2H_2O]_n (4)的红外光谱 | 第71-72页 |
4.2.5 其他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72-74页 |
4.3 热重分析 | 第74-76页 |
4.4 磁学性质 | 第76-77页 |
4.5 粉末XRD | 第77-79页 |
4.6 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结论 | 第81-82页 |
5.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