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葫芦脲主客体包合物作为高灵敏度、高抗干扰性荧光探针用于金刚烷胺的检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1.1 引言第9页
    1.2 金刚烷胺含量检测的研究进展第9-13页
        1.2.1 色谱分析法第10-11页
        1.2.2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第11页
        1.2.3 免疫分析技术第11页
        1.2.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1-12页
        1.2.5 荧光分光光度法第12-13页
    1.3 葫芦脲家族的发展第13-19页
        1.3.1 葫芦脲的基本识别性质第15-19页
    1.4 葫芦脲在生物医药方向的应用第19-21页
        1.4.1 葫芦脲与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9-20页
        1.4.2 葫芦脲在利用荧光光谱进行药物分析方向的应用第20-21页
    1.5 本文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荧光指示剂NAMA的设计合成及对金刚烷胺检测的探索第23-34页
    2.1 荧光指示剂设计思路第23页
    2.2 本章实验中所涉及的药品及仪器第23-24页
    2.3 荧光指示剂的合成第24-27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7-33页
        2.4.1 荧光指示剂分子的表征第27页
        2.4.2 核磁滴定实验第27-29页
        2.4.3 荧光实验第29-33页
            2.4.3.1 NAMA分子与葫芦[7]脲结合后的荧光变化第29-30页
            2.4.3.2 荧光探针体系的双响应性第30-31页
            2.4.3.3 NAMA分子与CB[7]形成的荧光探针体系对已知浓度的金刚烷胺的检测第31-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荧光指示剂NADA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金刚烷胺检测的探索第34-41页
    3.1 荧光指示剂设计思路第34页
    3.2 本章实验中所涉及的药品及仪器第34-35页
    3.3 荧光指示剂的合成第35-38页
        3.3.1 N,N-二甲基蒽-2-氨的合成第35-36页
        3.3.2 溴甲基金刚烷的合成第36-37页
        3.3.3 荧光指示剂的合成第37-38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0页
        3.4.1 荧光指示剂分子的表征第38-39页
        3.4.2 荧光指示剂NADA与葫芦[7]脲包结模式的探究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荧光指示剂TMAC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金刚烷胺检测的探索第41-47页
    4.1 荧光指示剂设计思路第41页
    4.2 本章实验所涉及的药品及仪器第41-42页
    4.3 荧光指示剂的合成第42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46页
        4.4.1 荧光指示剂分子的表征第42-43页
        4.4.2 核磁滴定实验第43-44页
        4.4.3 荧光实验第44-46页
            4.4.3.1 NADA分子与葫芦[7]脲结合后的荧光变化第45-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荧光指示剂四ABAM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金刚烷胺检测的探索第47-68页
    5.1 荧光指示剂设计思路第47页
    5.2 本章实验中所涉及的药品及仪器第47-48页
    5.3 荧光指示剂的合成第48-49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9-67页
        5.4.1 荧光指示剂分子的表征第49-52页
        5.4.2 核磁滴定实验第52-53页
        5.4.3 测定ABAM分子与葫芦[7]脲的结合常数第53-55页
        5.4.4 荧光实验第55-60页
            5.4.4.1 缓冲溶液的选择第56-57页
            5.4.4.2 ABAM分子与葫芦[7]脲结合的荧光滴定实验第57-58页
            5.4.4.3 荧光指示剂ABAM与金刚烷胺竞争配位实验第58-60页
        5.4.5 标准曲线的测定第60-62页
            5.4.5.1 荧光探针体系溶液的浓度选择第60-62页
        5.4.6 检测荧光探针体系的抗干扰性第62-64页
        5.4.7 模拟真实样品的检测第64-66页
        5.4.8 药片样品的检测第66-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7-78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78-79页
附件第79-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剪切流场中单液滴变形与破裂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及可视化
下一篇:N-取代-4-苯基-1,2,3-三唑乙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