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引言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轮式装载机减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装载机隔振设计难点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轮式装载机振动理论分析 | 第14-27页 |
2.1 机械振动的基本分析 | 第14-15页 |
2.1.1 机械工程中的振动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14-15页 |
2.1.2 振动控制的一般途径 | 第15页 |
2.2 装载机振动原因分析 | 第15-17页 |
2.3 悬置系统 | 第17-20页 |
2.3.1 橡胶悬置元件的优点 | 第17页 |
2.3.2 悬置系统的功能 | 第17-18页 |
2.3.3 悬置系统的布置方式 | 第18-20页 |
2.3.4 悬置元件的数目 | 第20页 |
2.4 单自由度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0-23页 |
2.5 改进设计目标 | 第23-24页 |
2.6 橡胶硬度和刚度的关系 | 第24-25页 |
2.7 动力系统激励频率分析 | 第25-2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装载机振动测试 | 第27-49页 |
3.1 某5吨动力系统振动测试及隔振效果评价 | 第27-36页 |
3.1.1 发动机隔振效果评价 | 第27-31页 |
3.1.2 变速箱隔振器效果评价 | 第31-36页 |
3.2 某5吨装载机驾驶室振动测试及隔振效果评价 | 第36-45页 |
3.2.1 前隔振器隔振效果评价 | 第36-40页 |
3.2.2 后隔振器隔振效果比较 | 第40-45页 |
3.3 某5吨装载机主要部件固有频率及振动信号测试 | 第45-48页 |
3.3.1 驾驶室固有频率测试 | 第45页 |
3.3.2 车架固有频率测试 | 第45-46页 |
3.3.3 驾驶室振动信号测试 | 第46-47页 |
3.3.4 车架振动信号测试 | 第47-48页 |
3.3.5 测试结论总结 | 第48页 |
3.4 改进方向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装载机后车架模态实验 | 第49-56页 |
4.1 车架模态实验流程 | 第49-51页 |
4.1.1 模态分析的目的 | 第49页 |
4.1.2 测试原理与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 第49-50页 |
4.1.3 试验数据采集 | 第50页 |
4.1.4 试验数据后处理 | 第50-51页 |
4.2 模态测试 | 第51-55页 |
4.2.1 第一台5吨车架模态测试 | 第51-53页 |
4.2.2 第二台5吨车架模态测试 | 第53-54页 |
4.2.3 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装载机动态匹配技术改进方案 | 第56-81页 |
5.1 装载机隔振设计技术方案 | 第56-58页 |
5.1.1 隔振设计要求 | 第56-58页 |
5.2 后车架改进及模态试验 | 第58-60页 |
5.2.1 后车架改进 | 第58-59页 |
5.2.2 改进的后车架模态实验 | 第59-60页 |
5.3 总体方案实施效果 | 第60-79页 |
5.3.1 动力系统隔振效果评价 | 第60-70页 |
5.3.2 驾驶室隔振效果评价 | 第70-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