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9-12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 要素集聚和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2.1 要素集聚与城镇化 | 第12-14页 |
2.1.1 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1.2 要素集聚与城镇化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2.2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及综述 | 第14-20页 |
2.2.1 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2.2.2 城镇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3 要素集聚视角下城镇化演进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20-30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3.1.1 要素集聚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3.1.2 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3.2 要素集聚视角下城镇化演进的内在机制 | 第23-27页 |
3.2.1 内在机制的理论推导 | 第23-25页 |
3.2.2 城镇化的阶段性演进 | 第25-26页 |
3.2.3 城镇化的层级性演进 | 第26-27页 |
3.3 要素集聚视角下城镇化演进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3.3.1 要素本质特性是根本因素 | 第27页 |
3.3.2 要素禀赋差异是核心因素 | 第27-30页 |
4 要素集聚视角下城镇化演进机制的影响过程 | 第30-40页 |
4.1 影响过程 | 第30-32页 |
4.1.1 市场机制是要素集聚的持续推动作用 | 第30-31页 |
4.1.2 政府机制是要素集聚的重要引导作用 | 第31-32页 |
4.2 实证检验 | 第32-39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32页 |
4.2.2 指标选取 | 第32-33页 |
4.2.3 检验及模型估计 | 第33-34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4.3 实证结论 | 第39-40页 |
5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评价 | 第40-62页 |
5.1 评价体系 | 第40-42页 |
5.1.1 评价特征 | 第40页 |
5.1.2 具体状态 | 第40-42页 |
5.2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及所处状态 | 第42-55页 |
5.2.1 要素集聚力快速提升阶段(1949-1978 年) | 第42-44页 |
5.2.2 要素融合随要素集聚逐步调整阶段(1978-2002 年) | 第44-50页 |
5.2.3 强调要素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阶段(2003 至今) | 第50-55页 |
5.3 以五大城市群为例分析城镇化演进中要素集聚模式 | 第55-62页 |
5.3.1 五大城市群的城镇化演进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55-57页 |
5.3.2 五大城市群的城镇化过程中要素集聚模式对比 | 第57-60页 |
5.3.3 五大城市群的城镇化过程要素集聚模式分析结论 | 第60-62页 |
6 基于要素比较优势的城镇化发展建议 | 第62-68页 |
6.1 逐步解除制度束缚,保证要素自由流动 | 第62-63页 |
6.2 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促进要素自然集聚 | 第63页 |
6.3 完善基础服务机制,加快要素融合提升 | 第63-64页 |
6.4 以产城融合为途径建设特色新型城市群 | 第64-66页 |
6.5 以要素健康集聚为核心建设新型城镇化 | 第66-68页 |
7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