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公路超载超限的界定 | 第21-27页 |
2.1 超载超限的规定和要求 | 第21-22页 |
2.2 公路超限与超载的异同 | 第22-24页 |
2.2.1 超载和超限的区别 | 第22-23页 |
2.2.2 超载超限的关联性 | 第23-24页 |
2.3 “两超”治理政策分析理论依据 | 第24-27页 |
2.3.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4页 |
2.3.2 外部效应理论 | 第24-25页 |
2.3.3 多元治理理论 | 第25页 |
2.3.4 博弈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唐山市公路“两超”现状及危害分析 | 第27-35页 |
3.1 唐山市公路交通现状 | 第27-28页 |
3.2 唐山公路“两超”现状 | 第28-29页 |
3.3 唐山公路运输“两超”问题 | 第29-31页 |
3.3.1 “三黑”问题严重 | 第29-30页 |
3.3.2 地方政府存有不作为,不当作为现象 | 第30页 |
3.3.3 固定治超站建设不规范,各部门联合执法不力 | 第30页 |
3.3.4 源头治理工作存在漏洞 | 第30页 |
3.3.5 治超执法水平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3.4 由公路“两超”触发的各种现象及危害 | 第31-35页 |
3.4.1 损坏公路基础设施,增加公路日常养护成本 | 第31-32页 |
3.4.2 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 第32页 |
3.4.3 破坏和干扰运输营运秩序 | 第32-33页 |
3.4.4 影响汽车制造业发展 | 第33页 |
3.4.5 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对社会产生负能量 | 第33-35页 |
第4章 唐山市公路“两超”的原因剖析 | 第35-44页 |
4.1 基于市场失灵角度的分析 | 第35-38页 |
4.1.1 利益追求是“两超”运输的核心缘由 | 第36-38页 |
4.1.2 汽车制造业市场的无序竞争 | 第38页 |
4.1.3 公路货运成本呈增长趋势 | 第38页 |
4.2 基于制度设计方面的分析 | 第38-40页 |
4.2.1 公路的投资与管理的主体单一,产权不明确 | 第38-39页 |
4.2.2 法规条款存在地域差别 | 第39页 |
4.2.3 超载超限治理架构不实 | 第39页 |
4.2.4 现行规则滋生权力寻租行为 | 第39-40页 |
4.3 基于利益博弈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4.3.1 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4.3.2 车主间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41页 |
4.3.3 管理方与车主间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41-44页 |
第5章 唐山市公路运输超载超限治理的对策 | 第44-54页 |
5.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 第44-47页 |
5.1.1 健全配套法律基础 | 第44-45页 |
5.1.2 记分查处超限驾驶员 | 第45-46页 |
5.1.3 加强违法超限运输行为各源头的管理制度 | 第46页 |
5.1.4 实行专业化审判 | 第46-47页 |
5.2 加大经济手段调控力度 | 第47-50页 |
5.2.1 全国范围实行计重收费手段 | 第47-49页 |
5.2.2 降低货运车辆的运输成本 | 第49页 |
5.2.3 加大“两超”处罚的力度 | 第49-50页 |
5.3 加强联动治超管理力度 | 第50-52页 |
5.3.1 政府对整治公路“两超”运输应作长期性的规划准备 | 第50页 |
5.3.2 交通运输部门应是治理超载超限运输的主力军 | 第50-51页 |
5.3.3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严格执法 | 第51页 |
5.3.4 按层次布局超限检测站 | 第51-52页 |
5.4 建立治超信息系统,建立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体系 | 第52-54页 |
5.4.1 建立治超信息系统 | 第52页 |
5.4.2 建立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体系 | 第52-53页 |
5.4.3 多渠道多方位分流公路超载超限压力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