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牵引变电所集中保护设计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智能化变电所集中保护研究及网络方案设计 | 第16-26页 |
2.1 集中保护研究 | 第16-19页 |
2.1.1 基于集中保护的变电所系统架构 | 第16-17页 |
2.1.2 集中保护整体设计 | 第17-19页 |
2.2 集中保护的网络通信方案设计 | 第19-24页 |
2.2.1 集中保护数据传输方式 | 第19-20页 |
2.2.2 集中保护网络流量分析 | 第20-21页 |
2.2.3 集中保护网络通信方案设计 | 第21-24页 |
2.3 集中保护的硬件设计及选型 | 第24-26页 |
第3章 基于集中保护的新型保护功能设计 | 第26-34页 |
3.1 保护配合后备保护设计 | 第26-29页 |
3.1.1 传统保护配合方式及欠缺 | 第26页 |
3.1.2 集中保护下的保护配合后备保护设计 | 第26-28页 |
3.1.3 保护配合后备保护的流程图设计 | 第28-29页 |
3.2 区域后备保护设计 | 第29-34页 |
3.2.1 保护启动条件 | 第30页 |
3.2.2 开关动作逻辑方案 | 第30-33页 |
3.2.3 区域后备保护的流程图设计 | 第33-34页 |
第4章 集中保护功能的软件设计 | 第34-58页 |
4.1 集中保护的软件设计平台 | 第34页 |
4.2 保护软件多任务的实现 | 第34-37页 |
4.2.1 多线程开发 | 第34-35页 |
4.2.2 线程间的关系及同步方法 | 第35-37页 |
4.3 保护程序多线程任务划分及线程同步方案设计 | 第37-42页 |
4.3.1 保护程序任务划分 | 第37-38页 |
4.3.2 保护程序多线程划分 | 第38-39页 |
4.3.3 保护程序同步方案设计 | 第39-42页 |
4.4 数据获取任务模块程序设计 | 第42-47页 |
4.4.1 报文接收程序设计 | 第42-45页 |
4.4.2 报文解析程序设计 | 第45-47页 |
4.5 馈线保护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第47-53页 |
4.5.1 全波傅里叶算法 | 第48-49页 |
4.5.2 馈线保护功能配置 | 第49-51页 |
4.5.3 馈线保护程序设计 | 第51-53页 |
4.6 变压器保护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第53-57页 |
4.6.1 变压器保护功能配置 | 第54-55页 |
4.6.2 变压器保护流程图设计 | 第55-57页 |
4.7 通信任务模块程序设计 | 第57-58页 |
第5章 集中保护部分功能验证测试 | 第58-80页 |
5.1 测试环境的构建 | 第58-60页 |
5.2 参数设置以及GOOSE配置 | 第60-62页 |
5.2.1 保护测试仪参数配置 | 第60-61页 |
5.2.2 保护与智能操作箱的GOOSE配置 | 第61-62页 |
5.3 数据接收与解析计算功能测试 | 第62-65页 |
5.3.1 报文接收与解析测试 | 第62-64页 |
5.3.2 电气量计算结果测试 | 第64-65页 |
5.4 馈线保护功能测试 | 第65-76页 |
5.4.1 电流速断保护验证 | 第66-67页 |
5.4.2 二次谐波闭锁 | 第67-68页 |
5.4.3 距离保护 | 第68-70页 |
5.4.4 电流增量保护 | 第70-72页 |
5.4.5 低压启动过电流保护 | 第72-73页 |
5.4.6 跳闸GOOSE报文 | 第73-76页 |
5.5 保护配合后备保护功能测试 | 第76-80页 |
5.5.1 母线故障 | 第77-78页 |
5.5.2 馈线过电流保护拒动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