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2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 第11-14页 |
1.2.1 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严重 | 第12页 |
1.2.2 教师缺乏与合作学习理论专家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 第12页 |
1.2.3 教师缺乏指导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 | 第12-13页 |
1.2.4 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训 | 第13-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1.4 合作学习的意义 | 第14页 |
1.4.1 从知识方法层面看 | 第14页 |
1.4.2 从意志品质方面看 | 第14页 |
1.5 数学合作学习的作用 | 第14-16页 |
1.5.1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 第15页 |
1.5.2 合作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 第15页 |
1.5.3 合作学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3 述评 | 第18-19页 |
3. 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3.1 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3.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3.2.1 动机理论 | 第20页 |
3.2.2 社会互赖理论 | 第20-21页 |
3.2.3 认知理论 | 第21-22页 |
4. 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 | 第22-40页 |
4.1 自我充电 | 第22-23页 |
4.1.1 加强理论学习 | 第22页 |
4.1.2 影子培训 | 第22-23页 |
4.2 教师角色定位 | 第23-24页 |
4.2.1 教师是组织者 | 第23页 |
4.2.2 教师是引导者 | 第23-24页 |
4.2.3 教师是参与者 | 第24页 |
4.3 合理分组 | 第24-28页 |
4.3.1 性别 | 第24页 |
4.3.2 成绩 | 第24-25页 |
4.3.3 能力 | 第25页 |
4.3.4 具体实施情况 | 第25-28页 |
4.4 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 第28-30页 |
4.4.1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 第28-29页 |
4.4.2 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思维” | 第29页 |
4.4.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 | 第29页 |
4.4.4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助情感” | 第29-30页 |
4.5 选择有效的合作学习内容及恰当的时机 | 第30-34页 |
4.5.1 借助优生,突破难点 | 第30-31页 |
4.5.2 合理分工,化繁为简 | 第31-32页 |
4.5.3 多种交流,达成共识 | 第32-33页 |
4.5.4 集中智慧,一题多解 | 第33-34页 |
4.6 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 | 第34-35页 |
4.6.1 注重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有机结合 | 第34页 |
4.6.2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 | 第34页 |
4.6.3 实践操作 | 第34-35页 |
4.7 基本教学模式 | 第35-39页 |
4.7.1 自主学习环节 | 第36页 |
4.7.2 合作探究环节 | 第36页 |
4.7.3 展示质疑环节 | 第36-37页 |
4.7.4 精讲点拨环节 | 第37页 |
4.7.5 拓展应用环节 | 第37-39页 |
4.8 教学特色餐 | 第39-40页 |
5. 数学合作学习的阶段小结 | 第40-44页 |
5.1 来自部分组长的小结 | 第40-42页 |
5.2 来自学生的反馈 | 第42-44页 |
6. 结语 | 第44-47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6.1.1 教师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角色转换 | 第44页 |
6.1.2 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着主体作用 | 第44-45页 |
6.1.3 收获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 第45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45-46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