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4.1 理论价值 | 第11-12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数学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 | 第14页 |
2.2 数学问题提出与知识理解 | 第14-15页 |
2.3 数学问题提出的策略 | 第15页 |
2.4 问题提出与创造力 | 第15-16页 |
2.5 问题提出与数学教学 | 第16-18页 |
2.6 问题提出的评价 | 第18-19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9-2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3.2 问题提出分析 | 第19-20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0页 |
3.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0-21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1-34页 |
4.1 两国教材的量化比较 | 第21-26页 |
4.1.1 中日两国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总数及年级分布 | 第21-22页 |
4.1.2 中日两国教材中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4.1.3 中日两国教材中不同环节的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4.1.4 中日两国教材中不同知识领域的问题提出 | 第24页 |
4.1.5 中日两国教材中单个问题提出所占篇幅情况 | 第24-25页 |
4.1.6 中日两国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提问样例与同伴互动 | 第25-26页 |
4.1.7 中日两国教材中问题提出含有现实情境与图表信息的情况 | 第26页 |
4.2 具体问题的设置 | 第26-30页 |
4.2.1 问题提出专题的安排 | 第27页 |
4.2.2 深度挖掘问题提出的现实材料 | 第27-28页 |
4.2.3 问题提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 第28-30页 |
4.3 中日两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提出的比较 | 第30-34页 |
5 结论与启示 | 第34-47页 |
5.1 结论 | 第34-36页 |
5.1.1 中日教材问题提出的共同点 | 第34页 |
5.1.2 中日教材问题提出的差异 | 第34-35页 |
5.1.3 中日课程标准中问题提出的共同点与差异 | 第35-36页 |
5.2 启示 | 第36-42页 |
5.2.1 警惕合情推理的负面影响 | 第36页 |
5.2.2 帮助学习者在交往中提出问题 | 第36-37页 |
5.2.3 赋予问题提出多样化的形式 | 第37-38页 |
5.2.4 丰富问题提出类型 | 第38-40页 |
5.2.5 充分挖掘现实材料 | 第40-41页 |
5.2.6 课程标准中有关条目具体化 | 第41-42页 |
5.3 不足与前瞻 | 第42-47页 |
5.3.1 研究中的不足 | 第42-44页 |
5.3.2 研究前瞻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