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非法行医罪主体资格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非法行医罪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定 | 第12-15页 |
一、刑法第336条的规定与理解 | 第12-13页 |
二、2008年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 第13-14页 |
三、2016年司法解释修改的内容与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非法行医罪主体资格的基本性质 | 第15-17页 |
一、非法行医罪主体性质的争议焦点 | 第15-16页 |
二、非法行医罪属于消极身份犯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非法行医罪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 | 第17-20页 |
一、非法行医罪主体认定标准的理论争议 | 第17-18页 |
二、非法行医罪主体认定标准应采用“三证齐全说”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非法行医罪主体资格的实证分析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样本来源与基本内容 | 第20-22页 |
一、样本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二、“主体资格”的样本要素分析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非法行医罪主体类型的实证分析 | 第22-26页 |
一、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个人医师 | 第22-23页 |
二、被依法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期间从事医疗活动的普通医师 | 第23页 |
三、超出执业注册地点、类别或范围从事医疗活动的普通医师 | 第23-24页 |
四、从事医疗活动的实习医师 | 第24-25页 |
五、从事医疗活动的乡村医师 | 第25页 |
六、从事医疗活动的美容医师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实证分析的具体结论 | 第26-30页 |
一、非法行医案件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 | 第26-27页 |
二、非法行医罪主体资格认定分歧较大 | 第27-28页 |
三、非法行医罪主体类型分布数量不均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单位行为下非法行医罪主体资格的认定争议与解决措施 | 第30-34页 |
第一节 单位行为下非法行医罪主体资格的认定争议 | 第30-32页 |
一、单位行为下确定犯罪主体的理论争议 | 第30-31页 |
二、单位行为下个人作为犯罪主体的基本争议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单位行为下非法行医罪主体资格认定争议的解决措施 | 第32-34页 |
一、区分单位行为与个人行为以确定犯罪主体 | 第32-33页 |
二、明确个人作为非法行医罪主体的认定标准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非法行医罪常见主体类型的认定争议与解决措施 | 第34-48页 |
第一节 非法行医罪常见主体类型的认定争议 | 第34-41页 |
一、医生执业资格的认定标准存在争议 | 第34-35页 |
二、被依法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期间进行道德救治行为的主体认定 | 第35-36页 |
三、被依法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期间进行网络医疗行为的主体认定 | 第36-37页 |
四、超出执业注册类别、范围进行医疗行为的主体认定 | 第37-38页 |
五、美容医师在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医疗指导、讲解行为的主体认定 | 第38-39页 |
六、乡村医师进行临时医疗行为的主体认定 | 第39-40页 |
七、实习医师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的主体认定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非法行医罪常见主体类型认定争议的解决措施 | 第41-48页 |
一、细化医师执业资格的认定标准 | 第41-42页 |
二、区分非法行医与道德救治行为以确定主体 | 第42-43页 |
三、明确网络医疗行为的主体规定 | 第43-44页 |
四、重申个人超出执业注册类别、范围开展医疗活动属于犯罪主体 | 第44-45页 |
五、区分美容医师的医疗操作和医疗讲解行为以确定犯罪主体 | 第45-46页 |
六、特殊对待乡村医师临时医疗行为的主体认定问题 | 第46-47页 |
七、强调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的实习医师属于适格主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