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深基坑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稳定分析--以通海滇南购物中心深基坑工程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深基坑工程的发展及现状第12-13页
        1.2.2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基坑工程存在的问题第14-16页
        1.3.1 深基坑工程研究中的问题第14-15页
        1.3.2 数值模拟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及参数优化第17-29页
    2.1 深基坑的桩锚支护结构第17-23页
        2.1.1 桩锚支护体系的组成第17-18页
        2.1.2 排桩与土体之间的传力模式第18-20页
        2.1.3 锚杆(索)与土体的传力机制第20-22页
        2.1.4 桩锚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归纳第22-23页
        2.1.5 桩锚支护结构的特点第23页
    2.2 合理桩间距的研究第23-27页
        2.2.1 桩间土拱的受力剖析第24-25页
        2.2.2 最大桩间距确定第25-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数值模拟软件和土体本构关系的探讨第29-43页
    3.1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取第29-30页
    3.2 FLAC3D三维模拟软件第30-33页
        3.2.1 FLAC3D简介第30页
        3.2.2 基本原理第30-33页
    3.3 FLAC3D流固耦合分析原理及方法第33-35页
        3.3.1 FLAC3D流固耦合的分析特征第33页
        3.3.2 流体-固体方程描述第33-35页
        3.3.3 流体力学藕合计算第35页
    3.4 土体的本构模型分析第35-41页
        3.4.1 概述第35-36页
        3.4.2 土的弹性模型第36页
        3.4.3 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第36-37页
        3.4.4 土的弹塑性模型第37-39页
        3.4.5 Mohr-Coulomb本构模型第39-41页
    3.5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第43-61页
    4.1 工程概况第43-44页
    4.2 工程地质条件第44-51页
        4.2.1 区域地质构造概述第44-45页
        4.2.2 场地的地形与地貌第45-46页
        4.2.3 地层岩土的性质第46-49页
        4.2.4 水文地质条件第49-50页
        4.2.5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第50-51页
    4.3 支护结构的计算分析第51-59页
        4.3.1 桩间距的计算第51-52页
        4.3.2 相关软件简介第52-53页
        4.3.3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计算第53-55页
        4.3.4 支护结构的分析第55-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深基坑开挖的数值模拟第61-79页
    5.1 计算依据第61-62页
        5.1.1 基本假定第61页
        5.1.2 计算参数的选取第61-62页
    5.2 模型的建立第62-66页
        5.2.1 编程思路及流程第62-64页
        5.2.2 计算区域的确定第64页
        5.2.3 边界条件的界定与简化第64-65页
        5.2.4 模拟开挖的步骤第65-66页
    5.3 数值模拟的结果及分析第66-75页
        5.3.1 自重作用过程第66-67页
        5.3.2 基坑竖向位移分析第67-70页
        5.3.3 孔隙水压力特征分析第70-71页
        5.3.4 渗流场模拟结果分析第71-72页
        5.3.5 基坑水平位移分析第72-74页
        5.3.6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第74-75页
    5.4 理正软件与FLAC3D的结果比较第75-77页
        5.4.1 计算结果比较第75-76页
        5.4.2 结果差异分析第76-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79页
    6.2 展望与不足第79-81页
致谢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照明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循环农业发展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大理剑川县水古楼村规划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