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区概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矽卡岩金矿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铁硫化物特征 | 第14-15页 |
1.3.3 胶状FeS_2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4 老柞山金矿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本次工作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手段 | 第19-20页 |
1.6 主要工作量 | 第20-2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4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1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1-23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3页 |
2.4 区域构造 | 第23-24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4-39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4-25页 |
3.1.1 下元古界麻山群柳毛组(Pt_1L) | 第24-25页 |
3.1.2 中生界侏罗系上统(J_3sh) | 第25页 |
3.1.3 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积层(Q_4) | 第25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5-27页 |
3.2.1 东构造带 | 第26页 |
3.2.2 中构造带 | 第26页 |
3.2.3 西构造带 | 第26-27页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27-28页 |
3.3.1 古元古代兴东期花岗岩 | 第27-28页 |
3.3.2 海西期混合花岗岩(γ_4) | 第28页 |
3.3.3 燕山期侵入岩 | 第28页 |
3.4 变质作用 | 第28页 |
3.5 围岩蚀变 | 第28-30页 |
3.5.1 硅化 | 第29页 |
3.5.2 绢云母化 | 第29页 |
3.5.3 矽卡岩化 | 第29页 |
3.5.4 碳酸盐化 | 第29页 |
3.5.5 叶腊石化 | 第29-30页 |
3.6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0-33页 |
3.6.1 东矿带 | 第30-32页 |
3.6.2 中矿带 | 第32-33页 |
3.7 矿石特征 | 第33-37页 |
3.7.1 矿物组成 | 第33-36页 |
3.7.2 共生硫化物特征 | 第36-37页 |
3.7.3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37页 |
3.8 金赋存状态 | 第37-39页 |
第4章 铁硫化物矿物学特征研究 | 第39-58页 |
4.1 黄铁矿 | 第39-42页 |
4.1.1 黄铁矿的分布与产状 | 第39页 |
4.1.2 黄铁矿的形态 | 第39-40页 |
4.1.3 黄铁矿化学成分特征 | 第40-42页 |
4.2 白铁矿 | 第42-43页 |
4.3 磁黄铁矿 | 第43-44页 |
4.4 纳-微米FeS_2聚合球状体特征 | 第44-50页 |
4.4.1 显微形貌 | 第44-47页 |
4.4.2 成分分析 | 第47-50页 |
4.4.3 晶体结构特征 | 第50页 |
4.5 铁硫化物互生条带特征 | 第50-58页 |
4.5.1 显微形貌 | 第50-53页 |
4.5.2 成分分析 | 第53-58页 |
第5章 铁硫化物的生长机制研究 | 第58-68页 |
5.1 FeS_2(黄铁矿和白铁矿)形成的地质环境分析 | 第58页 |
5.2 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 第58-60页 |
5.3 FeS_2聚合球状体形成机制 | 第60-62页 |
5.3.1 FeS_2聚合球状体结晶机制 | 第60-61页 |
5.3.2 FeS_2聚合球状体的形成机制 | 第61-62页 |
5.4 铁硫化物互生条带的生长机制 | 第62-65页 |
5.5 纳-微米铁硫化物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 第65-67页 |
5.5.1 FeS_2聚合球状体对地质环境的标识性 | 第66-67页 |
5.5.2 铁硫化物互生条带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 第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图版Ⅰ 老柞山金矿围岩蚀变 | 第78-79页 |
图版Ⅱ 老柞山金矿矿石的结构 | 第79-80页 |
图版Ⅲ 老柞山金矿矿石的构造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