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42页 |
1.1 光周期和温度对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0-22页 |
1.1.1 光周期对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1.1.2 温度对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1页 |
1.1.3 光周期和温度对子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 昆虫的光周期现象 | 第22-29页 |
1.2.1 光周期和温度在昆虫季节性变化中的作用 | 第23-25页 |
1.2.2 光周期现象的过程 | 第25-26页 |
1.2.3 有关光周期钟的两种主要模型 | 第26-28页 |
1.2.4 生物钟与光周期现象的关系 | 第28页 |
1.2.5 蚜虫光周期现象 | 第28-29页 |
1.3 生物钟 | 第29-38页 |
1.3.1 生物钟相关的基因 | 第30-35页 |
1.3.2 昆虫生物钟分子机制 | 第35-38页 |
1.4 生物钟基因在昆虫光周期现象中的作用 | 第38-39页 |
1.5 褪黑素在昆虫光周期现象中的作用 | 第39-40页 |
1.6 禾谷缢管蚜的危害和生殖方式 | 第40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2页 |
第二章 不同生殖方式禾谷缢管蚜对低温和短日照的响应 | 第42-5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2.1.1 禾谷缢管蚜品系 | 第43页 |
2.1.2 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生活史特征的比较 | 第43-44页 |
2.1.3 正常和诱导条件下禾谷缢管蚜有性世代生活史比较 | 第44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2.2.1 诱导条件对不同生殖方式禾谷缢管蚜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 第44-45页 |
2.2.2 诱导条件对不同生殖方式禾谷缢管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第45-50页 |
2.2.3 生殖方式为全周期型的禾谷缢管蚜种群中产雌性母和孤雌蚜的比较 | 第50-51页 |
2.2.4 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种群中雌性蚜和雄蚜在诱导条件和正常条件下的比较 | 第51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51-55页 |
2.3.1 小结 | 第51-52页 |
2.3.2 讨论 | 第52-55页 |
第三章 禾谷缢管蚜生物钟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5-7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1页 |
3.1.1 供试昆虫 | 第55-56页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6页 |
3.1.3 用TRIzol提取RNA | 第56-57页 |
3.1.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57页 |
3.1.5 生物钟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 | 第57-60页 |
3.1.6 序列分析 | 第60-6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3页 |
3.2.1 禾谷缢管蚜隐花色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1-63页 |
3.2.2 禾谷缢管蚜Clk和Cyc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3-65页 |
3.2.3 禾谷缢管蚜Per、Tim1和Tim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5-69页 |
3.2.4 禾谷缢管蚜三个生物钟调节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9-73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3.3.1 小结 | 第73页 |
3.3.2 讨论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温度和光周期对禾谷缢管蚜生物钟基因的影响 | 第75-10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4.1.1 供试昆虫及饲养 | 第75-76页 |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76页 |
4.1.3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第76-77页 |
4.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7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7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7-98页 |
4.2.1 生物钟基因在不同光温组合条件下的昼夜表达 | 第77-86页 |
4.2.2 黑暗条件下生物钟基因在不同温度下的昼夜表达 | 第86-94页 |
4.2.3 黑暗条件下生物钟基因在头部和胚胎中的昼夜表达 | 第94-98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98-104页 |
4.3.1 小结 | 第98-100页 |
4.3.2 讨论 | 第100-104页 |
第五章 不同生殖方式禾谷缢管蚜生物钟节律基因在昼夜条件下的表达 | 第104-12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5.1.1 供试昆虫 | 第104-105页 |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5页 |
5.1.3 两个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种群CP-LL和CP-LN对低温短日照的响应 | 第105页 |
5.1.4 两个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种群的诱导处理 | 第105页 |
5.1.5 RNA提取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105页 |
5.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05页 |
5.1.7 数据分析 | 第105-10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24页 |
5.2.1 两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对诱导条件的差异响应 | 第106-107页 |
5.2.2 在不同条件下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的昼夜表达情况 | 第107-124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124-128页 |
5.3.1 小结 | 第124-125页 |
5.3.2 讨论 | 第125-128页 |
第六章 六个核心生物钟基因在禾谷缢管蚜光周期现象中的作用 | 第128-18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29-132页 |
6.1.1 供试昆虫 | 第129页 |
6.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29页 |
6.1.3 dsRNA引物设计 | 第129-130页 |
6.1.4 dsRNA的合成 | 第130页 |
6.1.5 dsRNA的注射 | 第130-131页 |
6.1.6 干扰核心生物钟基因后对蚜型产生的影响 | 第131页 |
6.1.7 温度和光周期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页 |
6.1.8 不同条件下产生雄蚜、雌性蚜以及完全产生有性后代的关键时间点的确定 | 第131页 |
6.1.9 生物钟基因对禾谷缢管蚜光周期响应过程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6.1.10 数据分析 | 第13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32-178页 |
6.2.1 禾谷缢管蚜六个生物钟基因干扰效率的确定以及干扰后对其它生物钟基因的影响 | 第132-139页 |
6.2.2 六个生物钟基因的干扰对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子代不同蚜型蚜虫数量的影响 | 第139-146页 |
6.2.3 饲养条件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6-148页 |
6.2.4 CP-LN和CP-LL禾谷缢管蚜种群在短日照低温条件下进行生殖转换的三个关键时间点的确定 | 第148-160页 |
6.2.5 生物钟基因干扰后对CP-LN禾谷缢管蚜种群生殖转换过程的中的影响 | 第160-178页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178-185页 |
6.3.1 小结 | 第178-179页 |
6.3.2 讨论 | 第179-185页 |
第七章 褪黑素在禾谷缢管蚜光周期响应中的作用 | 第185-213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85-189页 |
7.1.1 供试昆虫 | 第185页 |
7.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85页 |
7.1.3 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185-187页 |
7.1.4 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在不同光温组合条件下的表达 | 第187页 |
7.1.5 光照和黑暗条件对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187页 |
7.1.6 干扰生物钟基因对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187页 |
7.1.7 注射褪黑素对生物钟基因的影响 | 第187-188页 |
7.1.8 不同生殖方式禾谷缢管蚜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 | 第188页 |
7.1.9 注射褪黑素对禾谷缢管蚜蚜型产生的影响 | 第188页 |
7.1.10 干扰AANAT3对禾谷缢管蚜蚜型产生的影响 | 第188页 |
7.1.11 褪黑素在禾谷缢管蚜光周期响应过程中的作用 | 第188-189页 |
7.1.12 数据分析 | 第189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89-209页 |
7.2.1 禾谷缢管蚜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89-192页 |
7.2.2 温度对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192-194页 |
7.2.3 光照和黑暗条件对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194-197页 |
7.2.4 禾谷缢管蚜褪黑素与生物钟基因的相互作用 | 第197-198页 |
7.2.5 褪黑素对禾谷缢管蚜蚜型产生的影响 | 第198-206页 |
7.2.6 褪黑素在禾谷缢管蚜光周期响应过程中的作用 | 第206-209页 |
7.3 结论与讨论 | 第209-213页 |
7.3.1 小结 | 第209-211页 |
7.3.2 讨论 | 第211-213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213-217页 |
8.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213-216页 |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216-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39页 |
致谢 | 第239-241页 |
作者简介 | 第241-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