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冗余度在各领域的应用 | 第13页 |
1.1.2 冗余度在建筑领域兴起 | 第13页 |
1.1.3 近年震害启示 | 第13-14页 |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国外冗余度研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冗余度研究 | 第17-19页 |
1.2.3 各国冗余度规定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基于冗余度理论的RC框架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 第23-31页 |
2.1 建筑抗震冗余设计的必要性 | 第23页 |
2.1.1 建筑抗震冗余度的含义 | 第23页 |
2.1.2 建筑抗震冗余设计的必要性 | 第23页 |
2.2 RC框架结构房屋抗震冗余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 | 第23-25页 |
2.3 RC框架结构房屋抗震体系的冗余设计方法 | 第25-27页 |
2.3.1 建筑防线的利用与处置 | 第25-26页 |
2.3.2 结构防线的布置 | 第26-27页 |
2.4 RC框架结构房屋构件的冗余设计方法 | 第27-30页 |
2.4.1 建筑构件的冗余设计 | 第27页 |
2.4.2 抗侧力构件的冗余设计 | 第27-29页 |
2.4.3 普通承重构件的冗余设计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RC框架建筑抗震冗余设计实例 | 第31-43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31页 |
3.2 RC框架房屋原设计 | 第31-36页 |
3.3 RC框架房屋抗震冗余设计 | 第36-42页 |
3.3.1 建筑结构布局调整 | 第36-41页 |
3.3.2 主要设计结果及对比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RC框架冗余设计仿真分析 | 第43-57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43页 |
4.2 有限单元法与MSC.Marc | 第43-44页 |
4.2.1 有限单元法简述 | 第43页 |
4.2.2 MSC.MARC简介 | 第43-44页 |
4.3 RC框架房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8页 |
4.3.1 建立模型 | 第44页 |
4.3.2 单元的选取 | 第44-46页 |
4.3.3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6-48页 |
4.3.4 地震荷载输入 | 第48页 |
4.4 有限元分析结果及处理 | 第48-56页 |
4.4.1 大震弹塑性验算 | 第48-52页 |
4.4.2 损坏至倒塌弹塑性分析 | 第52-53页 |
4.4.3 建筑整体性能退化 | 第53-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带填充墙RC框架房屋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57-79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57页 |
5.2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57-65页 |
5.2.1 原型冗余设计 | 第57-59页 |
5.2.2 试验模型设计 | 第59-65页 |
5.3 模型试验方案 | 第65-69页 |
5.3.1 加速度传感器布置 | 第65-66页 |
5.3.2 试验用地震波 | 第66-67页 |
5.3.3 模型加载方案 | 第67-69页 |
5.4 试验过程及模型破坏现象 | 第69-76页 |
5.5 模型动力反应 | 第76-78页 |
5.6 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79-8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