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发展历程 | 第8-9页 |
1.1.2 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缺失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5-24页 |
2.1 传统元素及传统元素居住区的简述 | 第15-16页 |
2.1.1 传统元素 | 第15页 |
2.1.2 传统元素居住区 | 第15-16页 |
2.2 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 | 第16-17页 |
2.3 中国传统园林与居住解读 | 第17-18页 |
2.3.1 中国传统园林的优势与特点 | 第17页 |
2.3.2 文化元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 第17-18页 |
2.3.3 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居住区的关系 | 第18页 |
2.4 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基本阐述 | 第18-20页 |
2.4.1 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2.5 居住区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 | 第20-21页 |
2.5.1 保留原有植被 | 第20页 |
2.5.2 乡土树种的应用 | 第20-21页 |
2.6 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 | 第21-24页 |
2.6.1 植物群落 | 第21页 |
2.6.2 植物配置类型多样化 | 第21-22页 |
2.6.3 植物群落的组成与其功能相适应 | 第22-23页 |
2.6.4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 第23-24页 |
第3章 植物造景园设计案例研析 | 第24-32页 |
3.1 国内居住区文化元素融合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研析 | 第24-27页 |
3.1.1 无锡江南坊景观特点 | 第24-25页 |
3.1.2 深圳万科第五园植物景观特点 | 第25-27页 |
3.2 国外住区传统文化融合植物景观设计相关内容 | 第27-32页 |
第4章 居住区文化元素融合植物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32-36页 |
4.1 当前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4.1.1 主题的形式主义严重 | 第32页 |
4.1.2 缺乏人性化设计 | 第32-33页 |
4.1.3 缺乏因地制宜 | 第33-34页 |
4.2 居住区文化元素融合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34-36页 |
4.2.1 多元化的创新 | 第34-35页 |
4.2.2 可持续性理念 | 第35-36页 |
第5章 六峰家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 | 第36-49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6页 |
5.2 设计理念 | 第36-37页 |
5.3 文化元素的融入 | 第37页 |
5.4 植物的文化内涵 | 第37-38页 |
5.4.1 植物的象征意义 | 第37-38页 |
5.4.2 居住区与植物文化 | 第38页 |
5.5 设计说明 | 第38-40页 |
5.5.1 设计思路 | 第38-39页 |
5.5.2 景观框架 | 第39-40页 |
5.6 分区设计 | 第40-45页 |
5.6.1 入口处 | 第40-41页 |
5.6.2 观景区 | 第41-42页 |
5.6.3 休闲区 | 第42-43页 |
5.6.4 种植区 | 第43-44页 |
5.6.5 活动区 | 第44-45页 |
5.6.6 停车区 | 第45页 |
5.7 景观意境 | 第45-46页 |
5.8 植物设计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植物列表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简介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