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3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7-30页 |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30-32页 |
2 生物触探感受器机理及仿生方法 | 第32-56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被动式生物触探感受器模本分析 | 第32-45页 |
2.3 主动式生物触探感受器模本分析 | 第45-50页 |
2.4 新型被动式触探机构仿生方法 | 第50-54页 |
2.5 新型主动式触探机构仿生方法 | 第54-5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面向流体监测的水下被动触探仿生机构设计及优化方法 | 第56-90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新型水下被动式触探仿生机构选型方法 | 第56-67页 |
3.3 水下被动式触探仿生机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 第67-81页 |
3.4 水下被动式触探仿生机构关键部件优化 | 第81-84页 |
3.5 水下被动式触探仿生机构信号处理及实现方法 | 第84-8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4 面向目标探测的水下主动触探仿生机构设计及优化方法 | 第90-108页 |
4.1 引言 | 第90页 |
4.2 新型水下主动式触探仿生机构选型方法 | 第90-93页 |
4.3 水下主动式触探仿生机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 第93-96页 |
4.4 水下主动式触探仿生机构关键部件优化 | 第96-103页 |
4.5 水下主动式触探仿生机构信号处理与实现方法 | 第103-10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5 新型水下触探仿生机构性能测试实验 | 第108-121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水下触探仿生机构主要制作方法 | 第108-110页 |
5.3 水下被动式触探仿生机构应用于测量流体流速和流向的实验 | 第110-115页 |
5.4 水下主动式触探仿生机构应用于目标外形几何测量的实验 | 第115-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6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121-124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1-122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附录1 实验数据 | 第136-140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40-141页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发明专利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