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定制化相关理论回顾 | 第12-24页 |
2.1 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涵义 | 第12-15页 |
2.2 定制化思想 | 第15-19页 |
2.2.1 定制化内涵 | 第15-18页 |
2.2.2 定制化原因 | 第18页 |
2.2.3 定制化分类 | 第18-19页 |
2.3 定制化教育 | 第19-24页 |
2.3.1 定制化教育的形成背景 | 第19-21页 |
2.3.2 定制化教育的概念 | 第21-22页 |
2.3.3 定制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独特性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24-39页 |
3.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分析和影响因素 | 第24-31页 |
3.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24-28页 |
3.1.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3.2 高等职业教育独特性分析 | 第31-36页 |
3.2.1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 第31-32页 |
3.2.2 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 | 第32-36页 |
3.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 第36-39页 |
3.3.1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目标 | 第36-37页 |
3.3.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定制化趋势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 | 第39-57页 |
4.1 基于定制化思想的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 | 第39-40页 |
4.2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 第40-41页 |
4.3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 第41-45页 |
4.3.1 部分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 第42页 |
4.3.2 定制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 第42-43页 |
4.3.3 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 | 第43-44页 |
4.3.4 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 第44-45页 |
4.4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模块 | 第45-52页 |
4.4.1 教材模块 | 第46-47页 |
4.4.2 课程结构模块 | 第47-49页 |
4.4.3 组织结构模块 | 第49-50页 |
4.4.4 教师模块 | 第50-51页 |
4.4.5 关键技术模块 | 第51-52页 |
4.5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及反馈评价 | 第52-57页 |
4.5.1 实施步骤 | 第52-53页 |
4.5.2 评价指标 | 第53-54页 |
4.5.3 评价方法 | 第54-57页 |
第五章 海南ZY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案例分析 | 第57-70页 |
5.1 案例背景 | 第57页 |
5.2 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 | 第57-58页 |
5.3 海南ZY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模块 | 第58-64页 |
5.3.1 教材模块 | 第58-59页 |
5.3.2 课程结构模块 | 第59-62页 |
5.3.3 组织结构模块 | 第62页 |
5.3.4 教师模块 | 第62-63页 |
5.3.5 关键技术模块 | 第63-64页 |
5.4 海南ZY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定制化培养模式评价 | 第64-66页 |
5.5 教学特色 | 第66-68页 |
5.5.1 产学研结合 | 第66-67页 |
5.5.2 职业能力培训 | 第67-68页 |
5.6 教学成果 | 第68-70页 |
5.6.1 毕业生就业率 | 第68页 |
5.6.2 用人单位的评价 | 第68页 |
5.6.3 联办专业招生概述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