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公交和慢行系统的城市道路网结构适应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市道路网结构规划理念的发展 | 第16-32页 |
2.1 机动车导向的道路网规划理念 | 第16-25页 |
2.1.1 雷德朋体系 | 第16-20页 |
2.1.2 雅典宪章 | 第20-21页 |
2.1.3 机动车导向的道路网结构特性 | 第21-25页 |
2.2 公交与慢行系统导向的道路网规划理念 | 第25-27页 |
2.2.1 马丘比丘宪章 | 第26页 |
2.2.2 新城市主义宪章 | 第26页 |
2.2.3 精明增长理论 | 第26-27页 |
2.3 典型城市道路结构实践 | 第27-31页 |
2.3.1 库里蒂巴 | 第27-29页 |
2.3.2 哥本哈根 | 第29-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面向公交和慢行系统的路网等级结构 | 第32-45页 |
3.1 城市道路等级结构划分依据 | 第32-34页 |
3.2 多元道路等级结构研究现状 | 第34-41页 |
3.2.1 融合城市背景的路网分级结构 | 第34-37页 |
3.2.2 融合公交优先的路网分级结构 | 第37-40页 |
3.2.3 两种道路等级结构划分评价 | 第40-41页 |
3.3 面向公交和慢行系统的路网等级结构 | 第41-44页 |
3.3.1 等级划分原则 | 第41-42页 |
3.3.2 等级结构划分结果 | 第42-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面向公交和慢行系统的路网衔接结构 | 第45-55页 |
4.1 网状路网衔接结构理论基础 | 第45-50页 |
4.1.1 分散干道交通需求 | 第45-48页 |
4.1.2 降低车辆延误、车公里数和出行距离 | 第48-49页 |
4.1.3 降低交叉口延误和交通量 | 第49-50页 |
4.1.4 提高公交和慢行交通出行比例 | 第50页 |
4.2 网状路网衔接结构设计原则 | 第50-54页 |
4.2.1 密集的网状道路网络 | 第51-52页 |
4.2.2 公交和慢行交通网络 | 第52-53页 |
4.2.3 机动车交通网络 | 第53-54页 |
4.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面向公交和慢行系统的路网布局结构 | 第55-68页 |
5.1 面向公交和慢行系统的路网布局结构特性 | 第55-59页 |
5.1.1 路网布局结构指标 | 第55-56页 |
5.1.2 路网布局结构设计原则 | 第56-59页 |
5.2 面向公交和慢行系统的道路横断面 | 第59-63页 |
5.3 交通宁静设计 | 第63-66页 |
5.4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