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一、 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二、 文献回顾 | 第12-17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四、 理论框架 | 第18-20页 |
五、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课程方案的初步构建 | 第21-73页 |
一、 学生目标群体的工作态度、能力水平及培训需求 | 第21-4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二) 科研设计 | 第21页 |
(三) 第一阶段量性研究 | 第21-38页 |
(四) 第二阶段质性研究 | 第38-44页 |
(五) 对下一步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 第44-46页 |
二、 医疗系统对ICU CNS的素质要求研究 | 第46-5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三) 研究结果 | 第48-52页 |
(四) 讨论 | 第52-57页 |
三、 学科专家对ICU CNS的素质期望研究 | 第57-6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三) 研究结果 | 第58-62页 |
(四) 讨论 | 第62-65页 |
四、 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初步框架的确立 | 第65-73页 |
第三章 课程方案的确立 | 第73-106页 |
一、 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研究程序 | 第73-77页 |
(一) 形成专家咨询表 | 第73-74页 |
(二) 确定咨询专家 | 第74页 |
(三)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74页 |
(四) 资料的统计方法 | 第74-77页 |
二、 咨询专家选择情况和可靠性分析 | 第77-81页 |
(一) 专家的积极程度 | 第77页 |
(二) 专家的权威程度 | 第77-79页 |
(三)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第79页 |
(四)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第79-81页 |
三、 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分析 | 第81-101页 |
(一) 第一轮专家咨询 | 第81-91页 |
(二) 第二轮专家咨询 | 第91-101页 |
四、 课程方案的确立 | 第101-106页 |
(一) 培养目标的确立 | 第101-103页 |
(二) 课程设置的确立 | 第103-104页 |
(三) 重症监护临床实践安排的确立 | 第104页 |
(四) 培养方式 | 第104-105页 |
(五)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 第105-106页 |
第四章 讨论与思考 | 第106-111页 |
1 培养方案的特点 | 第106-107页 |
2 我国ICU CNS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107-11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111-113页 |
一、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11页 |
二、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三、 局限性 | 第112页 |
四、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附录 | 第123-148页 |
附录一 ICU CNS的学生目标群体专业态度和能力水平的调查问卷 | 第123-127页 |
附录二 ICU CNS课程学员小组访谈提纲 | 第127-128页 |
附录三 对ICU CNS能力期望的调查问卷 | 第128-131页 |
附录四 ICU CNS培养的访谈提纲 | 第131-132页 |
附录五 《ICU CNS培养方案的研究》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第132-141页 |
附录六 《ICU CNS培养方案的研究》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第141-1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得奖励 | 第148-149页 |
一、 发表文章 | 第148页 |
二、 获得奖励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