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5页 |
1.1 环境中的镉及其危害 | 第18-19页 |
1.2 植物镉超积累生理生化机制 | 第19-28页 |
1.2.1 镉超积累植物及生物修复 | 第19-21页 |
1.2.2 植物镉/锌超积累的主要生理机制 | 第21-24页 |
1.2.3 植物镉/锌超积累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3 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在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4 ZIP家族基因及其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2-33页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利用454及Solexa平台测定镉超积累东南景天转录组序列 | 第35-54页 |
摘要 | 第35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6-40页 |
2.2.1 植物培养及处理 | 第36-37页 |
2.2.2 RNA抽提 | 第37页 |
2.2.3 mRNA纯化 | 第37页 |
2.2.4 cDNA合成 | 第37-38页 |
2.2.5 454建库 | 第38-39页 |
2.2.6 Solexa建库 | 第39页 |
2.2.7 序列拼装 | 第39页 |
2.2.8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2页 |
2.3.1 抽提总RNA的结果检测 | 第40-41页 |
2.3.2 454与Solexa测序结果及数据拼装 | 第41-42页 |
2.3.3 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转录组序列功能注释 | 第42-45页 |
2.3.4 东南景天与其它测序物种序列相似性分析 | 第45-46页 |
2.3.5 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简单重复序列 | 第46-47页 |
2.3.6 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PEPC分析 | 第47-52页 |
2.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镉诱导条件下超积累东南景天地上部转录组响应研究 | 第54-81页 |
摘要 | 第54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3.2.1 植物培养及处理 | 第55页 |
3.2.2 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3.2.3 Illumina/Solexa法东南景天转录组表达丰度分析 | 第56页 |
3.2.4 富集分析 | 第56页 |
3.2.5 q-RT-PCR法验证Solexa结果 | 第56-5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8-78页 |
3.3.1 东南景天生长及镉含量 | 第58页 |
3.3.2 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地上部转录组对镉诱导的响应 | 第58-59页 |
3.3.3 转录组表达结果验证 | 第59-75页 |
3.3.4 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镉诱导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第75-78页 |
3.4 讨论 | 第78-81页 |
第四章 不同生态型东南景天镉诱导下地上部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 第81-91页 |
摘要 | 第81页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82-83页 |
4.2.1 植物培养及处理 | 第82页 |
4.2.2 引物设计及验证 | 第82-83页 |
4.2.3 q-RT-PCR测定植物体内基因表达水平 | 第8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4.3.1 引物在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上扩增效果 | 第83-85页 |
4.3.2 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镉处理浓度的选择 | 第85-86页 |
4.3.3 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镉超积累/耐性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 第86-88页 |
4.4 讨论 | 第88-91页 |
第五章 东南景天ZIP家族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 第91-110页 |
摘要 | 第91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92-96页 |
5.2.1 SaZIP1、SaZIP4和SaZIP11全长克隆 | 第92-94页 |
5.2.2 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4页 |
5.2.3 酵母功能互补实验载体构建 | 第94-95页 |
5.2.4 酵母功能互补实验 | 第95页 |
5.2.5 镉/锌诱导下基因表达调控 | 第95-96页 |
5.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6页 |
5.3.1 ZIP基因全长序列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6-103页 |
5.3.2 ZIP基因对镉/锌诱导的响应 | 第103-105页 |
5.3.3 ZIP基因在酵母锌、铁吸收中的作用研究 | 第105-106页 |
5.4 讨论 | 第106-110页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创新点 | 第11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