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电子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以上海市某区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 第9-13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基本写作框架 | 第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写作框架 | 第14页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本文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6-29页 |
第一节 纳税服务的内涵 | 第16-21页 |
一、纳税服务 | 第16-17页 |
二、纳税服务平台 | 第17-20页 |
三、电子纳税服务平台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纳税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与纳税服务 | 第21-22页 |
二、税收遵从理论与纳税服务 | 第22-26页 |
三、建设电子纳税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上海某区电子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评析 | 第29-43页 |
第一节 电子纳税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 第29-33页 |
一、自助办税服务系统 | 第29-30页 |
二、门户网站 | 第30页 |
三、12366纳税服务热线 | 第30-32页 |
四、互动参与平台 | 第32页 |
五、网络课堂(网上纳税人学校)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电子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的纳税人需求调查分析 | 第33-35页 |
一、自助办税服务系统 | 第33-34页 |
二、门户网站 | 第34页 |
三、12366纳税服务热线 | 第34页 |
四、互动参与平台 | 第34-35页 |
五、网络课堂(网上纳税人学校) | 第35页 |
第三节 电子纳税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35-39页 |
一、电子纳税服务平台的利用效益较低,使用率不高 | 第35-37页 |
二、业务模式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 | 第37页 |
三、数据共享程度不高,缺乏信息整合 | 第37页 |
四、信息更新不及时,操作不够人性化 | 第37-38页 |
五、系统稳定性较差,存在安全隐患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电子纳税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一、思想认识不足,管理与服务关系失衡 | 第39-40页 |
二、缺乏需求分析的机制 | 第40页 |
三、横向信息交流不畅 | 第40页 |
四、相关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40-41页 |
五、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建设和优化电子纳税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 | 第43-51页 |
第一节 电子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43-45页 |
一、须由政府统一规划、主导推动 | 第43页 |
二、体现成本效益原则 | 第43-44页 |
三、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 第44页 |
四、通过立法进行保障和规范 | 第44页 |
五、重视对征纳双方的培训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建设和优化电子纳税服务平台的基本原则 | 第45-46页 |
一、以改善纳税人感受,降低税收成本为基本出发点 | 第45页 |
二、以引导和激励措施提高平台建设和使用效益 | 第45页 |
三、以信息化为契机整合和优化业务流程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电子纳税服务平台的发展路径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建设和优化电子纳税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 第47-51页 |
一、树立新的服务理念 | 第47页 |
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 第47-48页 |
三、整合和优化各类电子服务平台 | 第48页 |
四、积极推广和提高电子平台使用率 | 第48-49页 |
五、加强互动交流,建立需求分析响应机制 | 第49页 |
六、做好信息共享,加强横向联系 | 第49页 |
七、构建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 第49-50页 |
八、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2页 |
附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