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对县级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碳排放与区域经济、能源消耗的关系研究 | 第13-15页 |
1.2.2 碳减排潜力、路径及相关政策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 本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9-22页 |
1.4.1 本文的重难点 | 第19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2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节能减排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1.1 温室气体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1.2 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定位 | 第23-24页 |
2.2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2.1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4-26页 |
2.2.2 县域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2.3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7-29页 |
2.3.1 低碳经济的实质 | 第27页 |
2.3.2 低碳经济理论分析 | 第27-29页 |
第3章 碳减排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模型构建 | 第29-37页 |
3.1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 第29-32页 |
3.1.1 模型的选取 | 第29-30页 |
3.1.2 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1.3 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1-32页 |
3.2 碳减排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型介绍 | 第32-37页 |
3.2.1 改进的 EKC 模型介绍 | 第32-34页 |
3.2.1.1 传统 EKC 模型的设定 | 第33页 |
3.2.1.2 改进的 EKC 模型的设定 | 第33-34页 |
3.2.2 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第34-35页 |
3.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5-37页 |
第4章 县级区域经济发展及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37-44页 |
4.1 曲周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37-39页 |
4.1.1 总量特征及趋势 | 第37-38页 |
4.1.2 结构特征及趋势 | 第38-39页 |
4.2 曲周县工业能源消耗现状 | 第39-41页 |
4.2.1 曲周县工业能源消耗现状 | 第39-40页 |
4.2.2 曲周县各产业工业能源消耗现状 | 第40-41页 |
4.3 曲周县碳排放量现状 | 第41-44页 |
4.3.1 碳排放量测度方法 | 第41-42页 |
4.3.2 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变动趋势 | 第42-44页 |
第5章 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4-59页 |
5.1 曲周县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44-46页 |
5.1.1 影响曲周县碳排放的定性因素 | 第44-45页 |
5.1.2 影响曲周县碳排放的定量因素 | 第45-46页 |
5.2 曲周县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6-51页 |
5.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5.2.2 各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 | 第47-48页 |
5.2.3 改进的灰关联模型的应用 | 第48-50页 |
5.2.4 各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3 改进的 EKC 模型实证分析 | 第51-57页 |
5.3.1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51-52页 |
5.3.2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第52-55页 |
5.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5-56页 |
5.3.4 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第56-57页 |
5.4 实证分析结论 | 第57-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9-63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