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施工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评述 | 第16-22页 |
1.2.1 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 | 第17-20页 |
1.2.2 事故损失方面 | 第20-21页 |
1.2.3 安全评价方面 | 第21-2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高铁施工危险源辨识及评价 | 第25-43页 |
2.1 危险源概述 | 第25-29页 |
2.1.1 危险源的定义 | 第25-26页 |
2.1.2 危险源的要素 | 第26-27页 |
2.1.3 高铁施工危险源的分类 | 第27-29页 |
2.1.4 高铁施工危险源的特征 | 第29页 |
2.2 高铁施工危险源的辨识 | 第29-34页 |
2.2.1 高铁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依据 | 第29-30页 |
2.2.2 高铁施工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 第30-31页 |
2.2.3 高铁施工现场常见危险源 | 第31-32页 |
2.2.4 高铁施工危险源辨识的流程设计 | 第32-34页 |
2.3 高铁施工危险源的评价 | 第34-39页 |
2.3.1 高铁施工危险源评价的方法 | 第34-35页 |
2.3.2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介绍 | 第35-38页 |
2.3.3 LEC法应用实例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安全影响因素识别及问卷设计 | 第43-51页 |
3.1 高铁施工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 第43-44页 |
3.2 高铁施工安全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44-47页 |
3.2.1 安全影响因素的识别方法 | 第44-46页 |
3.2.2 高铁施工安全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46-47页 |
3.3 问卷设计与组成 | 第47-50页 |
3.3.1 项目池的编制 | 第48-49页 |
3.3.2 问卷组成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高铁施工安全影响因素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1-71页 |
4.1 样本选取与收集 | 第51页 |
4.2 描述性统计 | 第51-54页 |
4.2.1 基本信息统计 | 第51-52页 |
4.2.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52-54页 |
4.3 项目纯化及信效度检测 | 第54-55页 |
4.3.1 项目纯化及信度检测 | 第54-55页 |
4.3.2 效度检测 | 第55页 |
4.4 因子分析 | 第55-57页 |
4.4.1 因子分析概述 | 第55-56页 |
4.4.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4.5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 第57-66页 |
4.5.1 交叉荷载项的处理 | 第57-61页 |
4.5.2 低荷载项的处理 | 第61-65页 |
4.5.3 因子命名 | 第65-66页 |
4.6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 第66-69页 |
4.6.1 第二次数据收集 | 第66页 |
4.6.2 信度检测 | 第66-67页 |
4.6.3 效度及适配性检测 | 第67-69页 |
4.7 高铁施工安全影响因子解释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3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71-72页 |
5.2 本文不足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一 | 第77-88页 |
附录二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