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货车论文--敞车论文

新型焦炭运输专用敞车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国外专用货车现状及技术发展第13-16页
        1.2.1 美国第13-14页
        1.2.2 澳大利亚第14-15页
        1.2.3 欧洲第15页
        1.2.4 俄罗斯第15-16页
    1.3 我国专用货车现状及技术发展第16-18页
    1.4 各国焦炭运输专用货车现状第18-19页
    1.5 焦炭运输需求分析第19-20页
    1.6 研究制造新型焦炭运输专用敞车的意义第20页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0-22页
第2章 车辆主要结构选型研究第22-33页
    2.1 车体总体结构形式的确定第22-23页
    2.2 底架结构形式的确定第23-28页
        2.2.1 中梁结构型式的确定第23-24页
        2.2.2 采用小横梁布置第24-25页
        2.2.3 冲击座及其拉铆钉连接方式第25页
        2.2.4 整体式上心盘第25-26页
        2.2.5 下侧门搭扣第26-28页
    2.3 侧墙结构形式的确定第28-29页
        2.3.1 侧柱和横带的布置第28页
        2.3.2 栓结座第28-29页
    2.4 端墙结构形式的确定第29-30页
    2.5 车门的确定第30页
    2.6 制动系统第30页
    2.7 车钩缓冲装置第30-31页
    2.8 转向架第31-32页
    2.9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车辆主要技术参数的选取第33-39页
    3.1 自重系数第33页
    3.2 比容系数第33-34页
    3.3 车辆长度第34-35页
    3.4 车辆宽度第35页
    3.5 车辆高度第35页
    3.6 材料第35-38页
        3.6.1 许用应力对比第36页
        3.6.2 耐腐蚀性能对比第36-37页
        3.6.3 采购成本对比第37-38页
    3.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车辆技术方案研究第39-47页
    4.1 总体思路及目标第39-40页
        4.1.1 总体思路第39页
        4.1.2 研制目标第39-40页
    4.2 主要技术特点第40页
    4.3 方案介绍第40-46页
        4.3.1 性能参数与基本尺寸第40-42页
        4.3.2 主要结构第42-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车体结构强度研究第47-66页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第47页
    5.2 车体静强度与刚度分析第47-56页
        5.2.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5.2.2 载荷工况的确定第49页
        5.2.3 强度和刚度评定标准第49-50页
        5.2.4 车体刚度与强度计算结果及评定第50-56页
        5.2.5 结构静强度与刚度计算结论第56页
    5.3 车体结构疲劳寿命分析第56-60页
        5.3.1 疲劳载荷第56-57页
        5.3.2 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第57页
        5.3.3 有限元模型第57-58页
        5.3.4 应力计算结果第58-60页
        5.3.5 疲劳寿命评估结论第60页
    5.4 静强度试验研究第60-65页
        5.4.1 试验载荷工况第62-63页
        5.4.2 试验评定标准第63页
        5.4.3 试验数据整理第63-64页
        5.4.4 试验结果第64-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6章 车体侧墙外胀分析第66-72页
    6.1 侧墙外胀原因及评定标准第66-69页
        6.1.1 外胀原因第66页
        6.1.2 侧墙刚度评定标准第66-67页
        6.1.3 车体侧墙刚度第67-69页
    6.2 仿真分析验证第69-71页
        6.2.1 作用在车体上的载荷第69页
        6.2.2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9-71页
    6.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7章 经济性分析第72-74页
    7.1 运输经济效益第72-73页
    7.2 装载加固效益第73页
    7.3 制造维修成本第73页
    7.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及展望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景逸X5造型设计
下一篇:高铁施工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