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工程概况 | 第10-17页 |
1.3 设计重点与难点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相关设计分析软件简介 | 第19-21页 |
1.5.1 SATWE | 第19页 |
1.5.2 SAP2000 | 第19-20页 |
1.5.3 MIDAS-Gen | 第20-21页 |
2 结构选型与布置 | 第21-41页 |
2.1 建筑方案的特点 | 第21-23页 |
2.2 结构设计依据 | 第23-24页 |
2.2.1 基本设计条件 | 第23页 |
2.2.2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 第23-24页 |
2.3 结构抗侧力体系分析 | 第24-27页 |
2.3.1 框架结构体系 | 第25页 |
2.3.2 剪力墙结构体系 | 第25-26页 |
2.3.3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 第26-27页 |
2.4 结构布置 | 第27-40页 |
2.4.1 基础 | 第27页 |
2.4.2 主体结构 | 第27-35页 |
2.4.3 楼座结构分析与设计 | 第35-37页 |
2.4.4 屋盖结构选型与布置 | 第37-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41-67页 |
3.1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 第41-45页 |
3.1.1 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的发展 | 第41-42页 |
3.1.2 我国规范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42-43页 |
3.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43-45页 |
3.2 结构模型建立 | 第45-48页 |
3.3 上部钢桁架模型简化 | 第48-49页 |
3.4 楼板模型确定 | 第49-50页 |
3.5 反应谱分析 | 第50-57页 |
3.5.1 结构阻尼比取值 | 第50页 |
3.5.2 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 第50页 |
3.5.3 结构振型与周期 | 第50-52页 |
3.5.4 位移比 | 第52-53页 |
3.5.5 层间位移角 | 第53-54页 |
3.5.6 层间刚度比与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 第54-56页 |
3.5.7 有效质量系数 | 第56页 |
3.5.8 剪重比 | 第56-57页 |
3.6 SATW 与 SAP2000 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7-60页 |
3.6.1 周期分析 | 第57-59页 |
3.6.2 最大位移分析 | 第59-60页 |
3.7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60-65页 |
3.7.1 地震波的确定 | 第60-61页 |
3.7.2 时程分析 | 第61-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结构的中震分析 | 第67-75页 |
4.1 中震设计方法 | 第67-68页 |
4.2 结构中震分析 | 第68-72页 |
4.2.1 结构内力 | 第68-70页 |
4.2.2 结构变形 | 第70-72页 |
4.3 重要构件的确定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屋盖体系设计与分析 | 第75-95页 |
5.1 屋盖体系设计特点 | 第75页 |
5.2 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 | 第75-76页 |
5.2.1 荷载条件 | 第75-76页 |
5.2.2 荷载效应组合 | 第76页 |
5.3 钢桁架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5.4 屋盖桁架静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7-81页 |
5.4.1 应力分析 | 第78-79页 |
5.4.2 变形分析 | 第79-81页 |
5.5 屋盖桁架结构抗震分析 | 第81-86页 |
5.5.1 屋盖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81-84页 |
5.5.2 屋盖桁架地震响应分析 | 第84-86页 |
5.6 屋盖体系与下部结构协同工作分析 | 第86-94页 |
5.6.1 结构整体阻尼比的取值 | 第88页 |
5.6.2 钢桁架屋盖对整体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88-92页 |
5.6.3 下部结构对上部桁架内力的影响分析 | 第92-9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附录 | 第103-117页 |
A. 在读期间获得的专利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3-104页 |
B. 学生活动中 1 区大剧院结构施工图 | 第104-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