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概述 | 第14-22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5页 |
2.1.1 廉洁与廉政 | 第14页 |
2.1.2 廉洁教育与廉政文化 | 第14-15页 |
2.2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 第15-18页 |
2.2.1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 | 第15-17页 |
2.2.2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2.3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3.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3.2 和谐社会理论 | 第19-20页 |
2.4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以中南大学为例 | 第22-27页 |
3.1 中南大学大学生廉洁观的调查及分析 | 第22-23页 |
3.1.1 中南大学大学生廉洁观的现状调查 | 第22-23页 |
3.1.2 中南大学大学生廉洁观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3.2 中南大学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调查 | 第23-25页 |
3.2.1 中南大学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设置的调查 | 第24页 |
3.2.2 中南大学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措施的调查 | 第24-25页 |
3.3 中南大学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3.1 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视不够 | 第25页 |
3.3.2 接受廉洁教育渠道单一 | 第25页 |
3.3.3 廉洁教育的方式匮乏、方法落后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27-35页 |
4.1 廉政思想教育 | 第27-29页 |
4.1.1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教育 | 第27页 |
4.1.2 马克思主义的廉政思想教育 | 第27-28页 |
4.1.3 新中国领袖的廉政思想教育 | 第28-29页 |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第29-31页 |
4.2.1 理想信念教育 | 第29-30页 |
4.2.2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第30-31页 |
4.3 公民素质教育 | 第31-32页 |
4.3.1 诚信教育 | 第31页 |
4.3.2 法制教育 | 第31-32页 |
4.4 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教育 | 第32-33页 |
4.5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基本经验教育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要举措 | 第35-44页 |
5.1 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法 | 第35-37页 |
5.1.1 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 第35-36页 |
5.1.2 将正而教育和反而警示教育相结合 | 第36页 |
5.1.3 将课堂教育和课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36-37页 |
5.2 拓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载体 | 第37-40页 |
5.2.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37页 |
5.2.2 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 第37-38页 |
5.2.3 建立健全廉洁教育机制 | 第38-39页 |
5.2.4 合理有效的利用网络阵地开展廉洁教育 | 第39-40页 |
5.3 优化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 第40-42页 |
5.3.1 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 第40-41页 |
5.3.2 营造家庭熏陶感染环境 | 第41页 |
5.3.3 改善廉洁教育的舆论环境 | 第41-42页 |
5.3.4 加强网络环境监控管理 | 第42页 |
5.4 借鉴外国优秀的廉洁教育经验 | 第42-44页 |
5.4.1 观念上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 | 第42页 |
5.4.2 注重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廉洁教育 | 第42-43页 |
5.4.3 注重发挥课堂作用加强廉洁教育 | 第43页 |
5.4.4 注重发挥文化的渗透作用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1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