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视野下的暂缓起诉制度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2 暂缓起诉的概论 | 第10-14页 |
2.1 暂缓起诉的概念与特征 | 第10-11页 |
2.1.1 暂缓起诉的概念 | 第10页 |
2.1.2 暂缓起诉的特征 | 第10-11页 |
2.2 暂缓起诉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1-14页 |
2.2.1 暂缓起诉与免于起诉 | 第11-12页 |
2.2.2 暂缓起诉与不起诉 | 第12页 |
2.2.3 暂缓起诉与缓刑 | 第12-13页 |
2.2.4 暂缓起诉与辩诉交易 | 第13-14页 |
3 滋养暂缓起诉成长的人权沃土 | 第14-18页 |
3.1 刑罚人道性 孕育暂缓起诉的历史土壤 | 第14-15页 |
3.2 人本主义法律观 浇灌暂缓起诉的思想源泉 | 第15-16页 |
3.3 宽严相济 照耀暂缓起诉的政策之光 | 第16-17页 |
3.4 诉讼效益 暂缓起诉兴起的现实需要 | 第17-18页 |
4 暂缓起诉制度蕴含的价值 | 第18-23页 |
4.1 节约司法资源,实现诉讼效益 | 第18-19页 |
4.2 注重教育改造,帮助回归社会 | 第19-20页 |
4.3 注重人权保障,实现以人为本 | 第20页 |
4.4 促进双方和解,构建和谐社会 | 第20-22页 |
4.5 平衡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 第22-23页 |
5 暂缓起诉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23-29页 |
5.1 德国的暂缓起诉制度 | 第23-24页 |
5.1.1 历史沿革 | 第23页 |
5.1.2 适用条件 | 第23-24页 |
5.1.3 适用状况 | 第24页 |
5.1.4 监督和制约机制 | 第24页 |
5.2 日本的暂缓起诉制度 | 第24-26页 |
5.2.1 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5.2.2 适用状况 | 第25页 |
5.2.3 考虑因素 | 第25-26页 |
5.2.4 审查监督机制 | 第26页 |
5.3 美国的暂缓起诉制度 | 第26-28页 |
5.3.1 历史沿革 | 第26-27页 |
5.3.2 适用范围 | 第27页 |
5.3.3 适用状况 | 第27页 |
5.3.4 检控裁量权的监督和制约 | 第27-28页 |
5.4 各国暂缓起诉制度比较及借鉴 | 第28-29页 |
6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29-34页 |
6.1 暂缓起诉的适用对象 | 第29页 |
6.1.1 行为主体 | 第29页 |
6.1.2 案件性质 | 第29页 |
6.2 暂缓起诉适用的条件 | 第29-30页 |
6.2.1 主观条件 | 第29-30页 |
6.2.2 客观条件 | 第30页 |
6.2.3 程序条件 | 第30页 |
6.3 暂缓起诉的制约机制 | 第30-31页 |
6.3.1 公安机关的制约 | 第31页 |
6.3.2 被害人的救济机制 | 第31页 |
6.3.3 犯罪嫌疑人的制约 | 第31页 |
6.4 暂缓起诉的考察制度 | 第31-33页 |
6.4.1 考察期限 | 第32页 |
6.4.2 考察期间应遵守的义务 | 第32页 |
6.4.3 建立帮教小组 | 第32-33页 |
6.5 暂缓起诉的法律效果 | 第33-34页 |
6.5.1 考察期间的法律效果 | 第33页 |
6.5.2 考察期满后的法律效果 | 第33-34页 |
7 结语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