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任务 | 第10页 |
1.2 规划指导思想 | 第10-11页 |
1.3 规划原则、基本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规划原则 | 第11-12页 |
1.3.2 规划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4 规划期限和内容 | 第12-14页 |
1.4.1 规划期限 | 第12-13页 |
1.4.2 规划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园区概况 | 第14-16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2.2 工程地质 | 第14页 |
2.3 气候条件 | 第14-15页 |
2.3.1 温度 | 第14-15页 |
2.3.2 相对湿度 | 第15页 |
2.3.3 降水 | 第15页 |
2.3.4 风况 | 第15页 |
2.4 地震 | 第15页 |
2.5 水文 | 第15-16页 |
第3章 污水处理厂规划 | 第16-34页 |
3.1 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 | 第16-18页 |
3.1.1 选择建设模式的原则 | 第16页 |
3.1.2 建设模式分类 | 第16-17页 |
3.1.3 建设模式选择 | 第17-18页 |
3.2 厂址选择 | 第18-19页 |
3.2.1 选择原则 | 第18页 |
3.2.2 污水厂规划控制用地面积 | 第18-19页 |
3.2.3 防洪 | 第19页 |
3.3 污水水质预测及排放标准 | 第19-23页 |
3.3.1 污水水质预测 | 第19-21页 |
3.3.2 工业废水进入城市下水道水质要求 | 第21-23页 |
3.3.3 受纳水体及排放要求 | 第23页 |
3.4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 第23-34页 |
3.4.1 污水处理工艺 | 第23-24页 |
3.4.2 活性污泥法工艺及适用条件 | 第24-27页 |
3.4.3 生物膜法工艺及适用条件 | 第27-29页 |
3.4.4 氧化沟工艺及适用条件 | 第29-30页 |
3.4.5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SBR)工艺及适用条件 | 第30-31页 |
3.4.6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选择 | 第31-34页 |
第4章 污水干管及中途提升泵站规划 | 第34-40页 |
4.1 规划具体原则 | 第34页 |
4.2 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 第34页 |
4.3 设计参数 | 第34-36页 |
4.3.1 设计流量 | 第34-35页 |
4.3.2 设计最大充满度 | 第35页 |
4.3.3 设计流速及最小坡度 | 第35-36页 |
4.3.4 污水泵站用地 | 第36页 |
4.4 管材选择 | 第36-39页 |
4.4.1 对管材的要求 | 第36-37页 |
4.4.2 排水管材的类型 | 第37-38页 |
4.4.3 管材选用 | 第38-39页 |
4.5 污水收集系统及中途规划泵站 | 第39-40页 |
第5章 规划实现的保障 | 第40-42页 |
5.1 完善污水处理管理体制与机构建设 | 第40页 |
5.2 加速污水处理行业的法规体制建设 | 第40-41页 |
5.3 保证污水处理的经费投入 | 第41页 |
5.4 开展污水处理宣传教育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