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生理生态参数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3 高光谱遥感技术原理及特征第16-18页
        1.3.1 高光谱遥感原理第16页
        1.3.2 植物的高光谱特征第16-18页
    1.4 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进展第18-24页
        1.4.1 作物氮磷营养遥感监测研究进展第18-20页
        1.4.2 作物叶面积指数遥感监测研究进展第20页
        1.4.3 作物地上干鲜生物量遥感监测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4 作物水分含量遥感监测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5 籽粒蛋白含量与产量遥感监测研究进展第22页
        1.4.6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2页
    2.1 技术路线第24-25页
    2.2 试验地概况第25页
    2.3 试验设计第25页
    2.4 数据获取第25-26页
        2.4.1 光谱数据获取第25-26页
        2.4.2 农学参数测定第26页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6-31页
        2.5.1 原始光谱反射率的参数第27页
        2.5.2 导数光谱及光谱特征参数第27-28页
        2.5.3 归一化光谱参数第28-29页
        2.5.4 植被指数参数第29-31页
    2.6 光谱模型构建与验证第31-32页
        2.6.1 光谱模型类型第31页
        2.6.2 模型精度检验第31-32页
第三章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叶片全氮含量光谱监测模型第32-44页
    3.1 数据分析与利用第32-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42页
        3.2.1 不同氮磷水平对夏玉米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3.2.2 不同氮磷水平夏玉米冠层光谱反射率特征分析第34-35页
        3.2.3 夏玉米冠层反射光谱特征分析第35-36页
        3.2.4 夏玉米叶片全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相关分析第36-37页
        3.2.5 夏玉米叶片全氮含量与特征光谱参量相关分析第37-40页
        3.2.6 夏玉米叶片全氮含量模型验证与精度检验第40-42页
    3.3 讨论第42-43页
        3.3.1 不同氮磷水平下夏玉米叶片全氮含量的差异第42页
        3.3.2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光谱的敏感波段选择与模型构建第42-43页
        3.3.3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全氮模型检验第43页
    3.4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叶片全磷含量光谱监测模型第44-54页
    4.1 数据分析与利用第44-4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4.2.1 不同氮磷水平对夏玉米叶片全磷含量的影响第45-46页
        4.2.2 不同氮磷水平夏玉米冠层光谱反射率特征分析第46-47页
        4.2.3 夏玉米叶片光谱归一化分析与光谱反射率相关分析第47-48页
        4.2.4 夏玉米叶片全磷含量与归一化特征光谱参量相关分析第48-49页
        4.2.5 夏玉米叶片全氮含量模型验证与精度检验第49-51页
    4.3 讨论第51-52页
        4.3.1 不同氮磷水平下夏玉米叶片全磷含量的差异第51-52页
        4.3.2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光谱的敏感波段选择与模型构建第52页
        4.3.3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全磷模型检验第52页
    4.4 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光谱监测模型第54-65页
    5.1 数据分析与利用第5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4-63页
        5.2.1 不同氮磷水平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54-55页
        5.2.2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与光谱反射率相关分析第55-56页
        5.2.3 夏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回归分析第56-61页
        5.2.4 夏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模型验证与精度检验第61-63页
    5.3 讨论第63-64页
        5.3.1 不同氮磷水平下夏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差异第63页
        5.3.2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植被指数选择与模型构建第63-64页
        5.3.3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监测模型精度检验第64页
    5.4 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地上干物质量光谱监测模型第65-76页
    6.1 数据分析与利用第65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5-74页
        6.2.1 不同氮磷水平对夏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第65-66页
        6.2.2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与光谱反射率相关分析第66-67页
        6.2.3 夏玉米地上干物质量与植被指数回归分析第67-72页
        6.2.4 夏玉米冠层地上干物质量光谱监测模型精度检验第72-74页
    6.3 讨论第74-75页
        6.3.1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地上干物质量模型构建第74-75页
        6.3.2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监测模型精度检验第75页
    6.4 小结第75-76页
第七章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水分光谱监测模型第76-84页
    7.1 数据分析与利用第76-77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77-81页
        7.2.1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叶片水分含量变化第77-78页
        7.2.2 夏玉米叶片含水量与光谱反射率相关分析第78-80页
        7.2.3 夏玉米叶片水分含量模型验证与精度检验第80-81页
    7.3 讨论第81-83页
        7.3.1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光谱的敏感波段与植被指数的选择第82页
        7.3.2 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叶片水分含量模型检验第82-83页
    7.4 小结第83-84页
第八章 夏玉米籽粒蛋白含量及产量光谱监测模型第84-91页
    8.1 数据分析与利用第84-85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85-88页
        8.2.1 不同氮磷水平对夏玉米籽粒蛋白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第85页
        8.2.2 夏玉米籽粒蛋白含量及产量与植被指数回归分析第85-87页
        8.2.3 夏玉米籽粒蛋白含量和产量模型验证与精度检验第87-88页
    8.3 讨论第88-89页
        8.3.1 氮磷营养对籽粒产量及籽粒蛋白含量的影响第88-89页
        8.3.2 夏玉米籽粒产量模型第89页
        8.3.3 夏玉米籽粒蛋白含量模型第89页
    8.4 小结第89-91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4页
    9.1 结论第91-92页
    9.2 创新点第92页
    9.3 研究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作者简介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及其败育分子模型的建拓
下一篇:陆地棉回交群体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