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及其败育分子模型的建拓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5页
    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概况第15-22页
        1.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第15-18页
        1.1.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第18-22页
    1.2 植物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第22-30页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研究进展第22-26页
        1.2.2 光温敏雄性不育(PTMS)研究进展第26-28页
        1.2.3 化学杀雄剂(CHA)诱导雄性不育研究进展第28-30页
    1.3 植物基因组学与雄性不育第30-34页
        1.3.1 叶绿体基因组与雄性不育第31-32页
        1.3.2 线粒体基因组与雄性不育第32-34页
    1.4 植物转录组学与雄性不育第34-38页
    1.5 植物蛋白质组学与雄性不育第38-39页
    1.6 植物代谢组学与雄性不育第39-42页
        1.6.1 能量代谢与雄性不育第40页
        1.6.2 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第40-41页
        1.6.3 其他代谢与雄性不育第41-42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42-45页
        1.7.1 目的意义第42-43页
        1.7.2 技术路线第43-45页
第二章 杀雄剂SQ-1 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旗叶细胞凋亡及其活性氧代谢动态第45-58页
    2.0 引言第45-46页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46页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46页
        2.1.2 材料第46页
    2.2 实验方法第46-49页
        2.2.1 穗部形态学观察第46页
        2.2.2 蜡质扫描电镜观察第46页
        2.2.3 石蜡包埋第46-47页
        2.2.4 番红-固绿双重染色第47页
        2.2.5 TUNEL染色第47-48页
        2.2.6 DNA的提取、纯化与DNA ladder分析第48-49页
        2.2.7 生理指标测定第4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9-56页
        2.3.1 杀雄剂SQ-1 诱导小麦产生雄性不育第49-51页
        2.3.2 杀雄剂SQ-1 诱导产生雄性不育系旗叶形态学观察第51-52页
        2.3.3 杀雄剂SQ-1 诱导产生雄性不育系旗叶PCD检测第52-54页
        2.3.4 杀雄剂SQ-1 诱导产生雄性不育旗叶氧化应急反应第54-56页
    2.4 讨论第56-57页
        2.4.1 杀雄剂SQ-1 诱导小麦产生完全败育第56页
        2.4.2 杀雄剂SQ-1 造成小麦旗叶PCD过程的紊乱第56页
        2.4.3 杀雄剂SQ-1 使小麦旗叶处于氧化胁迫状态第56-57页
    2.5 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杀雄剂SQ-1 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旗叶膜蛋白质变化研究第58-78页
    3.0 引言第58-59页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59-60页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59页
        3.1.2 材料第59-60页
    3.2 实验方法第60-63页
        3.2.1 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测定第60页
        3.2.2 小麦旗叶膜微囊的制备第60页
        3.2.3 膜纯度的检测第60页
        3.2.4 膜蛋白质的双向电泳(2-DE)分析第60-61页
        3.2.5 凝胶图像分析第61页
        3.2.6 差异蛋白质的质谱分析第61-62页
        3.2.7 数据库检索第62页
        3.2.8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2-6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3-73页
        3.3.1 旗叶净光合速率变化第63-64页
        3.3.2 膜纯度鉴定第64页
        3.3.3 差异表达膜蛋白质分析第64-68页
        3.3.4 差异蛋白质的鉴定及功能聚类第68-70页
        3.3.5 差异蛋白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第70-71页
        3.3.6 膜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第71-73页
    3.4 讨论第73-77页
        3.4.1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第73-74页
        3.4.2 ATP合成相关蛋白质第74-75页
        3.4.3 胁迫反应蛋白质第75-76页
        3.4.4 蛋白质代谢相关第76-77页
    3.5 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杀雄剂SQ-1 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花药绒毡层和小孢子的异常发育64第78-91页
    4.0 引言第78-79页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79页
        4.1.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79页
        4.1.2 材料第79页
    4.2 实验方法第79-80页
        4.2.1 小孢子发育进程观察第79页
        4.2.2 组织切片观察第79页
        4.2.3 DAPI染色第79-80页
        4.2.4 花药发育的透射电镜观察第80页
        4.2.5 TUNEL检测第80页
        4.2.6 FDA细胞活力检测第8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0-89页
        4.3.1 花药形态学观察第80-82页
        4.3.2 生理型雄性不育系绒毡层的异常发育第82-84页
        4.3.3 生理型雄性不育系小孢子的异常发育第84-85页
        4.3.4 可育系与不育系花药内程序性细胞凋亡(PCD)检测第85-88页
        4.3.5 花粉粒不同发育时期活力比较分析第88-89页
    4.4 讨论第89-90页
        4.4.1 杀雄剂诱导小麦生理型不育系雄性败育时期第89-90页
        4.4.2 杀雄剂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绒毡层过早降解与花粉败育的关系第90页
    4.5 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小麦生理型和遗传型雄性不育系及其可育系线粒体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第91-112页
    5.0 引言第91-92页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92页
        5.1.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92页
        5.1.2 材料第92页
    5.2 实验方法第92-93页
        5.2.0 形态学观察第92页
        5.2.1 线粒体的制备第92-93页
        5.2.2 线粒体纯度及完整性检测第93页
        5.2.3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分析第93页
        5.2.4 生理指标测定第93页
        5.2.5 DNA片段化检测第9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3-104页
        5.3.1 不育系与可育系育性分析第93-95页
        5.3.2 线粒体活性、纯度及完整性分析第95页
        5.3.3 不育系与可育系不同发育时期线粒体蛋白质组比较分析第95-96页
        5.3.4 线粒体差异表达蛋白质组比较分析第96-98页
        5.3.5 线粒体差异表达蛋白质MALDI-TOF-MS鉴定及功能分类第98-100页
        5.3.6 线粒体差异表达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第100-101页
        5.3.7 可育系与不育系花药内ROS比较分析第101-103页
        5.3.8 可育系与不育系花药内PCD检测第103-104页
    5.4 讨论第104-110页
        5.4.1 差异表达蛋白质共同干扰两不育系中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和ATP合成第104-105页
        5.4.2 差异表达蛋白质增强了生理型和遗传型不育系中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了蛋白质的降解第105-108页
        5.4.3 线粒体反向介导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网络模型第108-110页
    5.5 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112-114页
    6.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第112-113页
    6.2 论文研究创新点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2页
附录第132-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作者简介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豇豆遗传多样性及若干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下一篇: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生理生态参数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