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陆地棉回交群体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4页
    1.1 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经典解释第10-11页
    1.2 分子数量遗传学与杂种优势机理研究第11-21页
        1.2.1 分子标记类型及开发第11-12页
        1.2.2 QTL作图群体类型第12-13页
        1.2.3 棉花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4 QTL分析方法第15-16页
        1.2.5 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第16-18页
        1.2.6 QTL与杂种优势研究第18-21页
    1.3 杂种优势QTL比较研究第21页
    1.4 棉花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第21-22页
    1.5 杂种优势研究小结和展望第22-23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1页
    2.1 材料与群体构建第24页
        2.1.1 亲本和两个RIL群体构建第24页
        2.1.2 两个回交群体构建第24页
    2.2 材料种植与性状考察第24-26页
        2.2.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第24-25页
        2.2.2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性状考察第25页
        2.2.3 纤维品质性状测定第25页
        2.2.4 动态株高和铃数调查第25-26页
        2.2.5 XZ-RIL群体苗期根系性状考察第26页
    2.3 引物筛选与群体基因型鉴定第26-27页
        2.3.1 引物来源和筛选第26页
        2.3.2 耐盐EST-SSR标记开发第26-27页
        2.3.3 群体基因型分析第27页
    2.4 数据统计分析第27-31页
        2.4.1 表型分析第27页
        2.4.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27页
        2.4.3 QTL分析第27-30页
        2.4.4 全基因组杂合性和表型值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124页
    3.1 遗传图谱构建第31页
        3.1.1 标记筛选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31页
        3.1.2 偏分离分析第31页
    3.2 产量杂种优势机理剖析第31-66页
        3.2.1 亲本、RIL、BC和MPH产量性状分析第31-35页
        3.2.2 RIL、BC和MPH相关性分析第35页
        3.2.3 分子标记杂合性与回交群体性状的相关性第35-36页
        3.2.4 单位点QTL分析第36-60页
        3.2.5 上位性QTL及其与环境互作第60页
        3.2.6 M-QTL和E-QTL效应分析第60-66页
    3.3 单株铃数动态杂种优势分析第66-84页
        3.3.1 单株铃数动态表型分析第66-70页
        3.3.2 RIL、BC和MPH相关性分析第70-71页
        3.3.3 一般杂合性与动态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第71页
        3.3.4 单位点动态QTL及杂种优势QTL分析第71-81页
        3.3.5 两位点动态QTL及QE分析第81-84页
        3.3.6 动态性状和杂种优势QTL比较第84页
    3.4 动态株高杂种优势遗传分析第84-99页
        3.4.1 动态株高表型分析第85-86页
        3.4.2 RIL、BC和MPH相关性分析第86-87页
        3.4.3 分子标记一般杂合性与动态株高的关系第87-88页
        3.4.4 单位点动态株高QTL分析第88-98页
        3.4.5 两位点动态株高QTL分析第98-99页
    3.5 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第99-112页
        3.5.1 群体纤维品质性状分析第99-101页
        3.5.2 RIL和BC纤维品质方差分析第101页
        3.5.3 RIL和BC纤维品质相关性分析第101-103页
        3.5.4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103-110页
        3.5.5 两位点QTL和QE分析第110-112页
    3.6 根系动态QTL定位及缺氮条件下根系QTL定位第112-124页
        3.6.1 根系性状表现第112-116页
        3.6.2 根系性状相关性分析第116-118页
        3.6.3 根系性状非条件QTL定位第118-119页
        3.6.4 根系性状条件QTL定位第119-122页
        3.6.5 根系缺氮条件下QTL定位第122-124页
第四章 讨论第124-131页
    4.1 RIL和BC群体的应用第124页
    4.2 陆地棉图谱及QTL比较第124-125页
    4.3 陆地棉回交群体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第125-129页
        4.3.0 分子标记杂合性和性状表现第125-126页
        4.3.1 杂种优势QTL特征第126页
        4.3.2 动态杂种优势QTL第126-127页
        4.3.3 上位性重要性第127-128页
        4.3.4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第128-129页
    4.4 性状的共定位与一因多效第129页
    4.5 不同群体和环境稳定表达的QTL第129-131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个人简介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生理生态参数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下一篇: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诱导、复苏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