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基于超支化分子的一维拓扑结构和趋光性聚集体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57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基于超支化大分子的聚合物拓扑结构的研究进展第12-22页
        1.2.1 线性-超支化共聚物第12-20页
            1.2.1.1 超支化核-星形聚合物第13-15页
            1.2.1.2 线性-超支化接枝共聚物第15-17页
            1.2.1.3 线性-超支化嵌段共聚物第17-20页
        1.2.2 超支化-超支化共聚物第20-22页
            1.2.2.1 超支化串状聚合物第20-21页
            1.2.2.2 双面神超支化聚合物第21-22页
    1.3 微型马达的研究进展第22-40页
        1.3.1 基于生物活性酶和活体的杂化微型生物马达第22页
        1.3.2 催化和不对称第22-27页
            1.3.2.1 球状催化剂微型马达第23-25页
            1.3.2.2 棒状催化剂微型马达第25-26页
            1.3.2.3 管状催化剂微型马达第26-27页
        1.3.3 运动的控制第27-34页
            1.3.3.1 磁场第27-28页
            1.3.3.2 热第28页
            1.3.3.3 光第28-32页
            1.3.3.4 电第32-33页
            1.3.3.5 超声第33页
            1.3.3.6 化学药物第33-34页
        1.3.4 应用第34-40页
            1.3.4.1 微型搬运工第34-36页
            1.3.4.2 生物医药工程-微型药物输送管道和微创手术刀第36-38页
            1.3.4.3 污染物的检测和处理第38-40页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选题依据第40-42页
    引用文献第42-57页
第二章 自引发单体的自偶联同步活性聚合制备一维纳米串珠状聚合物第57-77页
    2.1 引言第57-58页
    2.2 实验部分第58-60页
        2.2.1 实验原料第58页
        2.2.2 仪器表征第58-59页
        2.2.3 环状三硫代碳酸酯的合成第59页
        2.2.4 单体TEMPO-MS的自缩合乙烯基聚合第59-60页
        2.2.5 单体TEMPO-MS在CTTC存在下的自偶联同步活性聚合第60页
        2.2.6 偶联反应产物的分级第60页
        2.2.7 偶联产物的胺解第60页
        2.2.8 超支化前驱体在CTTC存在下的偶联反应第6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0-69页
        2.3.1 自引发性单体在CTTC存在下的自偶联同步活性聚合第60-67页
            2.3.1.1 聚合动力学过程第61-63页
            2.3.1.2 结构表征第63-64页
            2.3.1.3 聚合机理第64-66页
            2.3.1.4 CTTC含量的影响第66-67页
        2.3.2 偶联产物的一维有序性第67-69页
    2.4 结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附录第74-77页
第三章 原子转移自由基偶联制备一维纳米串珠状聚合物第77-87页
    3.1 引言第77页
    3.2 实验部分第77-79页
        3.2.1 实验原料第77-78页
        3.2.2 仪器表征第78页
        3.2.3 超支化前驱体PCMS的合成第78页
        3.2.4 超支化前驱体在硝酮存在下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偶联反应第78-79页
        3.2.5 偶联产物的热降解第7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9-83页
        3.3.1 超支化前驱体在硝酮存在下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偶联第79-80页
        3.3.2 偶联剂对反应的影响第80-81页
        3.3.3 偶联产物的一维性表征第81-83页
    3.4 结论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第四章 螺吡喃封端的超支化微米荧光球的趋光性研究第87-107页
    4.1 引言第87-88页
    4.2 实验部分第88-90页
        4.2.1 实验原料第88页
        4.2.2 仪器与方法第88-89页
        4.2.3 H40的前处理第89页
        4.2.4 超支化聚酯H40的末端羧基化第89页
        4.2.5 H40-SP的合成第89-90页
        4.2.6 H40-SP的自组装制备微米荧光球第9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0-100页
        4.3.1 光致异构超支化大分子H40-SP的合成第90-91页
        4.3.2 光致异构超支化大分子H40-SP的光响应性第91-93页
        4.3.3 H40-SP胶束粒子的紫外趋光性第93-98页
            4.3.3.1 粒子在水/二甲亚砜中的运动第95-98页
            4.3.3.2 粒子在水中的运动第98页
        4.3.4 运动机理第98-100页
    4.4 结论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附录第104-107页
总结与展望第107-10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织蛋白酶K的高选择性肼腈类抑制剂的合成及效应检测
下一篇:硅纳米团簇生长模式及光学性能和SnO2气敏机理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