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公民参与视角下的“2015两会微博问政”案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22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3-14页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第14-15页
        1.2.3 研究评述第15-16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1.3.1 两会第16-17页
        1.3.2 微博第17页
        1.3.3 微博问政第17页
        1.3.4 积极公民第17-18页
    1.4 理论基础第18-19页
        1.4.1 公民参与理论第18页
        1.4.2 实质民主理论第18页
        1.4.3 善治第18-19页
        1.4.4 相关理论在本案例中的应用第19页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9-22页
        1.5.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5.2 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二章 微博问政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第22-31页
    2.1 微博问政产生的背景第22-26页
        2.1.1 微博问政产生的政治背景第22-23页
        2.1.2 微博问政产生的技术条件第23-26页
    2.2 微博问政的发展历程第26-27页
    2.3 微博问政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第27-28页
    2.4 我国政府应对公民微博问政的现状第28-29页
    2.5 “2015 两会微博问政”的典型性第29-31页
第三章 “2015 两会微博问政”的案例描述第31-42页
    3.1 “2015 两会微博问政”的基本情况第31-32页
    3.2 微博问政主体第32-35页
        3.2.1 微博问政主体类型第32-33页
        3.2.2 微博问政主体年龄第33-34页
        3.2.3 微博问政主体的地域构成第34-35页
    3.3 微博应政主体第35-36页
        3.3.1 微博应政主体类型第35页
        3.3.2 微博应政主体的地域构成第35-36页
        3.3.3 微博应政主体的影响力第36页
    3.4 微博问政参与领域第36-39页
        3.4.1 微博问政参与领域焦点:高频热度词第36-38页
        3.4.2 微博问政参与领域热点话题第38-39页
    3.5 微博问政公民参与途径第39-42页
        3.5.1 2015 两会报道传播渠道及对比第40-41页
        3.5.2 微博与其他公民问政参与途径全面融合第41-42页
第四章 “2015 两会微博问政”中的公民参与要素分析第42-51页
    4.1 问政主体(公民)分析第42-45页
        4.1.1 问政主体的变迁第42页
        4.1.2 问政主体的构成及表现第42-43页
        4.1.3 问政主体的特点第43-44页
        4.1.4 问政主体的缺陷第44-45页
    4.2 公民问政参与领域分析第45-47页
        4.2.1 微博的公共领域特征第46页
        4.2.2 公民问政参与领域的特点第46-47页
        4.2.3 公民问政参与领域的广泛性第47页
    4.3 公民问政参与途径分析第47-51页
        4.3.1 微博作为公民问政参与途径的优势第47-49页
        4.3.2 微博作为公民问政参与途径的缺陷第49-51页
第五章 “2015 两会微博问政”中政府回应问政情况及分析第51-56页
    5.1 政府回应公民微博问政的必要性第51页
    5.2 应政主体(政府)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方式第51-52页
        5.2.1 应政主体的基本类型第51页
        5.2.2 政府回应的基本方式第51-52页
    5.3 政府回应公民微博问政的情况第52-54页
        5.3.1 政务微博与媒体微博联动第52-53页
        5.3.2 政府回应途径多元化第53页
        5.3.3 回应风格的改变第53-54页
    5.4 本案(例中政府回应问政的不足之处第54-56页
        5.4.1 行政干涉过多第54页
        5.4.2 言论判定与惩治标准不明晰第54页
        5.4.3 回应性缺乏第54-56页
第六章 “2015 两会微博问政”对政府应对公民网络问政的启示第56-61页
    6.1 加强问政主体的改善——强化网络信息基础建设第56页
    6.2 加强应政主体的改善——提升公务人员的网络应对能力第56-57页
    6.3 加强问政途径的改善第57-59页
        6.3.1 建立微博运营科学管理机制第58页
        6.3.2 推动微博问政常态化第58-59页
        6.3.3 提高政务微博运营水平第59页
    6.4 加强问政领域的改善第59-61页
        6.4.1 适当放宽网络问政领域限制第59页
        6.4.2 治理模式主动转型第59-6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4页
    7.1 结论第61-63页
        7.1.1 微博问政是实质民主的实现路径第62页
        7.1.2 微博问政有助于 “积极公民”的培育第62页
        7.1.3 微博问政促进了 “社会善治”第62-63页
    7.2 展望第63-64页
        7.2.1 研究不足之处第63页
        7.2.2 展望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流形的GNSS欺骗干扰识别
下一篇:面向口腔修复的彩色三维扫描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