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3.1 两会 | 第16-17页 |
1.3.2 微博 | 第17页 |
1.3.3 微博问政 | 第17页 |
1.3.4 积极公民 | 第17-18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1.4.1 公民参与理论 | 第18页 |
1.4.2 实质民主理论 | 第18页 |
1.4.3 善治 | 第18-19页 |
1.4.4 相关理论在本案例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微博问政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2-31页 |
2.1 微博问政产生的背景 | 第22-26页 |
2.1.1 微博问政产生的政治背景 | 第22-23页 |
2.1.2 微博问政产生的技术条件 | 第23-26页 |
2.2 微博问政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2.3 微博问政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 我国政府应对公民微博问政的现状 | 第28-29页 |
2.5 “2015 两会微博问政”的典型性 | 第29-31页 |
第三章 “2015 两会微博问政”的案例描述 | 第31-42页 |
3.1 “2015 两会微博问政”的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3.2 微博问政主体 | 第32-35页 |
3.2.1 微博问政主体类型 | 第32-33页 |
3.2.2 微博问政主体年龄 | 第33-34页 |
3.2.3 微博问政主体的地域构成 | 第34-35页 |
3.3 微博应政主体 | 第35-36页 |
3.3.1 微博应政主体类型 | 第35页 |
3.3.2 微博应政主体的地域构成 | 第35-36页 |
3.3.3 微博应政主体的影响力 | 第36页 |
3.4 微博问政参与领域 | 第36-39页 |
3.4.1 微博问政参与领域焦点:高频热度词 | 第36-38页 |
3.4.2 微博问政参与领域热点话题 | 第38-39页 |
3.5 微博问政公民参与途径 | 第39-42页 |
3.5.1 2015 两会报道传播渠道及对比 | 第40-41页 |
3.5.2 微博与其他公民问政参与途径全面融合 | 第41-42页 |
第四章 “2015 两会微博问政”中的公民参与要素分析 | 第42-51页 |
4.1 问政主体(公民)分析 | 第42-45页 |
4.1.1 问政主体的变迁 | 第42页 |
4.1.2 问政主体的构成及表现 | 第42-43页 |
4.1.3 问政主体的特点 | 第43-44页 |
4.1.4 问政主体的缺陷 | 第44-45页 |
4.2 公民问政参与领域分析 | 第45-47页 |
4.2.1 微博的公共领域特征 | 第46页 |
4.2.2 公民问政参与领域的特点 | 第46-47页 |
4.2.3 公民问政参与领域的广泛性 | 第47页 |
4.3 公民问政参与途径分析 | 第47-51页 |
4.3.1 微博作为公民问政参与途径的优势 | 第47-49页 |
4.3.2 微博作为公民问政参与途径的缺陷 | 第49-51页 |
第五章 “2015 两会微博问政”中政府回应问政情况及分析 | 第51-56页 |
5.1 政府回应公民微博问政的必要性 | 第51页 |
5.2 应政主体(政府)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方式 | 第51-52页 |
5.2.1 应政主体的基本类型 | 第51页 |
5.2.2 政府回应的基本方式 | 第51-52页 |
5.3 政府回应公民微博问政的情况 | 第52-54页 |
5.3.1 政务微博与媒体微博联动 | 第52-53页 |
5.3.2 政府回应途径多元化 | 第53页 |
5.3.3 回应风格的改变 | 第53-54页 |
5.4 本案(例中政府回应问政的不足之处 | 第54-56页 |
5.4.1 行政干涉过多 | 第54页 |
5.4.2 言论判定与惩治标准不明晰 | 第54页 |
5.4.3 回应性缺乏 | 第54-56页 |
第六章 “2015 两会微博问政”对政府应对公民网络问政的启示 | 第56-61页 |
6.1 加强问政主体的改善——强化网络信息基础建设 | 第56页 |
6.2 加强应政主体的改善——提升公务人员的网络应对能力 | 第56-57页 |
6.3 加强问政途径的改善 | 第57-59页 |
6.3.1 建立微博运营科学管理机制 | 第58页 |
6.3.2 推动微博问政常态化 | 第58-59页 |
6.3.3 提高政务微博运营水平 | 第59页 |
6.4 加强问政领域的改善 | 第59-61页 |
6.4.1 适当放宽网络问政领域限制 | 第59页 |
6.4.2 治理模式主动转型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7.1 结论 | 第61-63页 |
7.1.1 微博问政是实质民主的实现路径 | 第62页 |
7.1.2 微博问政有助于 “积极公民”的培育 | 第62页 |
7.1.3 微博问政促进了 “社会善治” | 第62-63页 |
7.2 展望 | 第63-64页 |
7.2.1 研究不足之处 | 第63页 |
7.2.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