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10-2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 现实背景 | 第10-11页 |
2.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 生态与生态学 | 第12页 |
2. 生态哲学 | 第12页 |
3. 生态文明 | 第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来源的研究 | 第13-17页 |
2.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 | 第17-21页 |
3.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意义和创新的研究 | 第21-22页 |
4. 研究趋势展望 | 第22-23页 |
(四)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23-25页 |
1. 研究问题 | 第2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五)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25-2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六) 研究内容与重难点 | 第26-2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2.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26-27页 |
(七)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7-28页 |
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页 |
2. 研究的不足 | 第27-28页 |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和性质 | 第28-43页 |
(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 | 第28-31页 |
1. 文明发展的困境呼唤新的理论认识 | 第28-29页 |
2. 系列讲话思想体系的有机理论构成 | 第29-30页 |
3. 生态文明实践推动生态理论的发展 | 第30-31页 |
(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性质 | 第31-41页 |
1.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唯物立场 | 第32-35页 |
2.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辩证思维 | 第35-39页 |
3.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观点 | 第39-41页 |
(三)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呈现形式 | 第41-43页 |
1. 文本著作 | 第41-42页 |
2. 讲话与政策文件 | 第42-43页 |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和演进逻辑 | 第43-67页 |
(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43-59页 |
1. 理论背景 | 第43-52页 |
2. 现实依据 | 第52-57页 |
3. 实践要求 | 第57-59页 |
(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59-63页 |
1. 黄色延川阶段 | 第59-60页 |
2. 生态福建阶段 | 第60页 |
3. 绿色浙江阶段 | 第60-61页 |
4. 美丽中国阶段 | 第61-63页 |
(三)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逻辑 | 第63-67页 |
1. 逻辑起点:人与自然矛盾的凸显 | 第63页 |
2. 逻辑主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 | 第63-65页 |
3. 逻辑归宿:生态文明新时代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65-67页 |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 第67-78页 |
(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67-71页 |
1. 唯物的生态文明观 | 第67-68页 |
2. 辩证的生态发展观 | 第68-69页 |
3. 全面的生态法治观 | 第69-71页 |
4. 系统的生态安全观 | 第71页 |
(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点 | 第71-78页 |
1.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特点 | 第72-73页 |
2.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特点 | 第73-75页 |
3. 生态自然观与生态经济观相统一的特点 | 第75-76页 |
4. 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 | 第76-78页 |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78-9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78-86页 |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78-80页 |
2. 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哲学思想 | 第80-83页 |
3. 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思想 | 第83-86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86-90页 |
1.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进程 | 第86-87页 |
2. 扎实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梦的生态根基 | 第87-88页 |
3. 促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 | 第88-90页 |
结语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一) 论文发表 | 第98页 |
(二) 科研项目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