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 | 第26-42页 |
2.1 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 第26-35页 |
2.1.1 政策基础 | 第26-27页 |
2.1.2 概念内涵 | 第27-29页 |
2.1.3 理论框架 | 第29-35页 |
2.2 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运行机制研究 | 第35-39页 |
2.2.1 城市水生态系统内涵 | 第35-36页 |
2.2.2 城市水生态系统特征 | 第36-37页 |
2.2.3 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运行机制 | 第37-39页 |
2.3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关系分析 | 第39-42页 |
3 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42-56页 |
3.1 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 | 第42-43页 |
3.2 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9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 第43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3-46页 |
3.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46-47页 |
3.2.4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47-48页 |
3.2.5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 第48-49页 |
3.3 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 第49-56页 |
3.3.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49-50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第50-53页 |
3.3.3 基于海明贴近度的模糊物元计算 | 第53-56页 |
4 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 第56-70页 |
4.1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分类 | 第57-58页 |
4.1.1 根据典型城市情况确定 | 第57-58页 |
4.1.2 根据研究区样本值计算结果确定 | 第58页 |
4.2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第58-59页 |
4.3 不同类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 第59-67页 |
4.3.1 水系统滞后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 第59-63页 |
4.3.2 人文系统滞后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 第63-67页 |
4.4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框架 | 第67-70页 |
5 实例研究 | 第70-96页 |
5.1 贵阳市概况 | 第70-76页 |
5.1.1 自然概况 | 第70-73页 |
5.1.2 经济社会现状 | 第73-74页 |
5.1.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 第74-75页 |
5.1.4 水生态环境状况 | 第75-76页 |
5.2 贵阳市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76-87页 |
5.2.1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 第76页 |
5.2.2 计算过程 | 第76-80页 |
5.2.3 贵阳市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 第80-83页 |
5.2.4 贵阳市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要素评价 | 第83-87页 |
5.3 贵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分析 | 第87-96页 |
5.3.1 贵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分类 | 第87-89页 |
5.3.2 贵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第89-91页 |
5.3.3 贵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分析 | 第91-9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6-9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6-97页 |
6.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97-9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附: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107页 |
1 个人简介 | 第105页 |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页 |
3 参与撰写的专著 | 第105页 |
4 参加的研究课题 | 第105-106页 |
5 获得的荣誉奖励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