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人的压铸件飞边及浇冒口切除系统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1.2.1 基于机器人的切削加工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高速切削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压铸件飞边及浇冒口切除系统总体分析 | 第15-21页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5-16页 |
2.2 系统功能分析 | 第16-18页 |
2.2.1 高速切削加工 | 第16-17页 |
2.2.2 离线编程加工 | 第17-18页 |
2.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分析 | 第18-20页 |
2.3.1 高速切削工艺参数研究 | 第18-19页 |
2.3.2 系统集成 | 第19-20页 |
2.3.3 离线编程中坐标系的标定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高速切削工艺参数试验 | 第21-32页 |
3.1 切削力分析 | 第21-22页 |
3.2 试验条件 | 第22-24页 |
3.3 试验装置图及步骤 | 第24页 |
3.3.1 试验装置图 | 第24页 |
3.3.2 试验步骤 | 第24页 |
3.4 单因素试验 | 第24-31页 |
3.4.1 切削速度对铣削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2 切削力曲线波谷现象的验证 | 第26-28页 |
3.4.3 每齿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4 轴向切深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29-31页 |
3.5 试验总结 | 第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压铸件飞边及浇冒口切除系统集成设计 | 第32-47页 |
4.1 电主轴的选型 | 第33-35页 |
4.1.1 电主轴的转速要求 | 第33页 |
4.1.2 电主轴扭矩的要求 | 第33-34页 |
4.1.3 电主轴的功率要求 | 第34页 |
4.1.4 电主轴选型 | 第34-35页 |
4.2 机器人的选型 | 第35-38页 |
4.2.1 机器人的负载要求 | 第36-37页 |
4.2.2 机器人的精度要求 | 第37-38页 |
4.2.3 机器人选型 | 第38页 |
4.3 主轴连接装置设计 | 第38-40页 |
4.3.1 主轴抱夹机构 | 第38-40页 |
4.3.2 连接结构 | 第40页 |
4.4 系统其它硬件集成设计 | 第40-43页 |
4.4.1 刀具工件冷却系统 | 第40-41页 |
4.4.2 机器人工作平台 | 第41-42页 |
4.4.3 工件夹具 | 第42-43页 |
4.5 离线编程系统集成设计 | 第43-46页 |
4.5.1 Roboguide离线编程软件 | 第43-44页 |
4.5.2 电缆通讯测头 | 第44页 |
4.5.3 激光跟踪仪 | 第44-46页 |
4.5.4 工控机 | 第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压铸件飞边及浇冒口切除系统的坐标系标定 | 第47-65页 |
5.1 标定原理 | 第47-52页 |
5.1.1 坐标系齐次变化 | 第47-49页 |
5.1.2 工具坐标系标定原理 | 第49-50页 |
5.1.3 工件坐标系标定原理 | 第50-52页 |
5.2 工具坐标系标定 | 第52-59页 |
5.2.1 替代刀具标定工具坐标系 | 第52-54页 |
5.2.2 三坐标测量仪标定工具坐标系 | 第54-56页 |
5.2.3 激光跟踪仪标定工具坐标系 | 第56-59页 |
5.3 工件(夹具)坐标系标定 | 第59-63页 |
5.3.1 测头标定工件坐标系 | 第59-61页 |
5.3.2 激光跟踪仪标定工件坐标系 | 第61-63页 |
5.4 离线编程应用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压铸件飞边及浇冒口切除系统运行效果试验 | 第65-75页 |
6.1 切削工艺参数试验 | 第65-67页 |
6.1.1 试验安排 | 第65-66页 |
6.1.2 试验注意事项 | 第66页 |
6.1.3 切削工艺参数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6.2 飞边和浇冒口切割试验 | 第67-68页 |
6.3 绝对定位精度试验 | 第68-70页 |
6.4 重复定位精度试验 | 第70页 |
6.5 轨迹精度试验 | 第70-73页 |
6.6 误差分析 | 第73-7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