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第2章 行业协会信息交换的界定 | 第19-23页 |
2.1 行业协会及其职能 | 第19-20页 |
2.1.1 行业协会 | 第19-20页 |
2.1.2 行业协会职能 | 第20页 |
2.2 行业协会信息交换及其表现 | 第20-21页 |
2.2.1 行业协会信息交换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2 行业协会信息交换的表现形式 | 第21页 |
2.3 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行业协会信息交换反垄断规制的理论依据及边界 | 第23-27页 |
3.1 行业协会信息交换反垄断规制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3.1.1 俱乐部理论 | 第23-24页 |
3.1.2 行业协会失灵理论 | 第24-25页 |
3.2 行业协会信息交换反垄断法律规制的边界 | 第25-26页 |
3.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美、德、日三国对行业协会信息交换行为的反垄断规制 | 第27-37页 |
4.1 美国的经验 | 第27-31页 |
4.1.1 立法状况 | 第27-28页 |
4.1.2 本身违法原则(Per se illegal rule)和合理原则(Rule of reason) | 第28-31页 |
4.2 德国的经验 | 第31-32页 |
4.2.1 立法状况 | 第31-32页 |
4.2.2 违法性确认原则 | 第32页 |
4.3 日本的经验 | 第32-34页 |
4.3.1 立法状况 | 第32-33页 |
4.3.2 较为宽松的违法性原则 | 第33-34页 |
4.4 各国立法比较与启示 | 第34-36页 |
4.4.1 国外具有立法依据且较为完善 | 第34-35页 |
4.4.2 对行业协会进行自由主义式的适度监管 | 第35页 |
4.4.3 在司法上有对行业协会信息交换审查的规范 | 第35-36页 |
4.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我国行业协会信息交换行为的反垄断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5.1 《反垄断法》和《价格法》语焉不详 | 第37-38页 |
5.2 执法中缺乏对行业协会信息交换规制的经验 | 第38-39页 |
5.3 司法对行业协会信息交换行为缺乏救济 | 第39-40页 |
5.4 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案的启示 | 第40-42页 |
5.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行业协会信息交换行为的反垄断规制建议 | 第43-51页 |
6.1 明确行业协会信息交换垄断行为构成要件 | 第43-45页 |
6.1.1 构成要件 | 第43-44页 |
6.1.2 明确免责事由 | 第44-45页 |
6.2 识别行业协会信息交换垄断行为的具体形态 | 第45-46页 |
6.2.1 价格卡特尔 | 第45页 |
6.2.2 产量同盟 | 第45-46页 |
6.2.3 划分市场 | 第46页 |
6.2.4 集体抵制 | 第46页 |
6.3 建立对行业协会信息交换的反垄断审查 | 第46-48页 |
6.3.1 明确审查原则一:违法性原则 | 第46-47页 |
6.3.2 明确审查原则二:合理性原则 | 第47-48页 |
6.4 完善行业协会信息交换垄断监管机构 | 第48-49页 |
6.4.1 权威性的监管机构 | 第48-49页 |
6.4.2 增强信息监管力度 | 第49页 |
6.5 建立责任承担体系 | 第49-50页 |
6.6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1、结论 | 第51页 |
2、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