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 1.1.1 公共危机治理多元参与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 第11-12页 |
| 1.1.2 公共危机参与治理存在“差异与协同”的悖论 | 第12页 |
| 1.1.3 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研究的关键是参与动力 | 第12-13页 |
| 1.2 研究评述 | 第13-19页 |
| 1.2.1 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评述 | 第13-15页 |
| 1.2.2 公共危机治理多元参与的研究评述 | 第15-18页 |
| 1.2.3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 1.3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 1.3.1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9页 |
| 1.3.2 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 1.4 研究路线与方法 | 第20-22页 |
| 1.4.1 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5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 1.5.1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 1.5.2 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现状 | 第23-30页 |
| 2.1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产生背景 | 第23-24页 |
| 2.1.1 政府创新的推动 | 第23-24页 |
| 2.1.2 公民社会的发展 | 第24页 |
| 2.1.3 市场体制的完善 | 第24页 |
| 2.2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力量来源 | 第24-30页 |
| 2.2.1 非盈利组织力量 | 第25-26页 |
| 2.2.2 企业力量 | 第26-27页 |
| 2.2.3 公民力量 | 第27-28页 |
| 2.2.4 媒体力量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弱化 | 第30-36页 |
| 3.1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理想效果 | 第30-31页 |
| 3.1.1 推动高效参与 | 第30页 |
| 3.1.2 促进主动参与 | 第30-31页 |
| 3.1.3 引导多元参与 | 第31页 |
| 3.2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弱化表现 | 第31-33页 |
| 3.2.1“低效参与” | 第31-32页 |
| 3.2.2“被动参与” | 第32页 |
| 3.2.3“拒绝参与” | 第32-33页 |
| 3.3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弱化原因 | 第33-36页 |
| 3.3.1 核心:利益冲突的阻碍 | 第33页 |
| 3.3.2 内因:目标激励的乏力 | 第33-34页 |
| 3.3.3 外因:环境引导的缺失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提升 | 第36-43页 |
| 4.1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提升的逻辑 | 第36-37页 |
| 4.1.1 动力提升的目标 | 第36-37页 |
| 4.1.2 动力提升的思路 | 第37页 |
| 4.2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提升的着力点 | 第37-40页 |
| 4.2.1 利益因素 | 第37-38页 |
| 4.2.2 目标因素 | 第38-39页 |
| 4.2.3 环境因素 | 第39-40页 |
| 4.3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提升的策略 | 第40-43页 |
| 4.3.1 消除源头阻碍力:弱化利益冲突 | 第40-41页 |
| 4.3.2 提升内部驱动力:内化治理使命 | 第41-42页 |
| 4.3.3 增强外部引导力:优化外部环境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调整公共危机治理主体的利益关系 | 第43-50页 |
| 5.1 界定公共危机治理的利益相关方 | 第43-45页 |
| 5.1.1 选择利益相关方的划分维度 | 第43-44页 |
| 5.1.2 公共危机治理的利益相关方 | 第44-45页 |
| 5.2 协调公共危机治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 第45-46页 |
| 5.2.1 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 | 第45页 |
| 5.2.2 利益诉求的协调 | 第45-46页 |
| 5.3 协调公共危机治理利益相关方的行动 | 第46-47页 |
| 5.3.1 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 第46页 |
| 5.3.2 以治理议题为中心 | 第46-47页 |
| 5.4 消除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阻碍 | 第47-50页 |
| 5.4.1 防止私人利益侵蚀公共利益 | 第47-48页 |
| 5.4.2 防止公共利益侵占私人利益 | 第48页 |
| 5.4.3 实现利益的动态平衡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内化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的治理使命 | 第50-57页 |
| 6.1 确立公共危机治理的使命 | 第50-51页 |
| 6.1.1 核心使命 | 第50页 |
| 6.1.2 阶段使命 | 第50-51页 |
| 6.1.3 角色使命 | 第51页 |
| 6.2 培养公共危机治理的使命感 | 第51-53页 |
| 6.2.1 教育手段 | 第51-52页 |
| 6.2.2 宣传手段 | 第52-53页 |
| 6.3 促进公共危机治理使命的完成 | 第53-54页 |
| 6.3.1 考核与评价 | 第53-54页 |
| 6.3.2 反馈与奖惩 | 第54页 |
| 6.4 提升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内部驱动 | 第54-57页 |
| 6.4.1 完成目标与实现价值相结合 | 第54-55页 |
| 6.4.2 发挥使命的激励作用 | 第55页 |
| 6.4.3 增强驱动的持续性 | 第55-57页 |
| 第七章 优化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的外部环境 | 第57-62页 |
| 7.1 完善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的政策环境 | 第57-58页 |
| 7.1.1 以责任与利益并重为原则 | 第57页 |
| 7.1.2 制定激励约束政策 | 第57-58页 |
| 7.2 营造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的舆论环境 | 第58-60页 |
| 7.2.1 利用新旧媒体 | 第58-59页 |
| 7.2.2 培养意见领袖 | 第59-60页 |
| 7.3 增强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外部引导 | 第60-62页 |
| 7.3.1 发挥正式制度的引导作用 | 第60页 |
| 7.3.2 发挥非正式制度的引导作用 | 第60-62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 8.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 8.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