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0.1 问题缘起与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0.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0.1.2 选题的依据 | 第11-12页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0.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0.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0.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0.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0.4.1 调查研究法 | 第16页 |
0.4.2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0.4.3 实证研究法 | 第16页 |
0.5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 | 第17-23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1.1 儿童 | 第17页 |
1.1.2 流浪儿童 | 第17页 |
1.1.3 社会救助 | 第17-18页 |
1.2 可行能力理论的内涵 | 第18-20页 |
1.2.1 政治自由 | 第19页 |
1.2.2 经济条件 | 第19页 |
1.2.3 社会机会 | 第19-20页 |
1.2.4 透明性保证 | 第20页 |
1.2.5 防护性保障 | 第20页 |
1.3 该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1.3.1 经济支持是做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物质基础 | 第21页 |
1.3.2 社会机会均等是减少流浪儿童增加的重要途径 | 第21页 |
1.3.3 社会监督是提高流浪儿童救助质量的重要措施 | 第21-22页 |
1.3.4 防护保障是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 | 第22-23页 |
2 沈阳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现状及问题 | 第23-29页 |
2.1 沈阳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现状 | 第23-24页 |
2.2 沈阳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2.2.1 救助机构的救助能力有限 | 第25页 |
2.2.2 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被忽视 | 第25-26页 |
2.2.3 儿童救助工作不够专业化 | 第26-28页 |
2.2.4 缺少政策法规引导 | 第28-29页 |
3 沈阳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产生的原因 | 第29-35页 |
3.1 用于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资源不足 | 第29-30页 |
3.1.1 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足 | 第29-30页 |
3.1.2 救助流浪儿童的资金来源单一 | 第30页 |
3.2 转型期的社会成员发展机会不均等 | 第30-32页 |
3.2.1 资源缺失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 | 第30-31页 |
3.2.2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缺失 | 第31-32页 |
3.3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监管制度不健全 | 第32-33页 |
3.3.1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监管制度透明度低 | 第32-33页 |
3.3.2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信息获取困难 | 第33页 |
3.4 缺乏法律法规防护性保障体系 | 第33-35页 |
3.4.1 救助流浪儿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34页 |
3.4.2 救助流浪儿童的法律责任欠清晰 | 第34-35页 |
4 解决沈阳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的对策 | 第35-42页 |
4.1 增加救助流浪儿童的经济投入 | 第35-36页 |
4.1.1 政府是救助流浪儿童的主要经济来源 | 第35页 |
4.1.2 鼓励慈善捐款等多元化筹集救助资金 | 第35-36页 |
4.2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机会公平 | 第36-38页 |
4.2.1 促进融入社会的平等性 | 第36-37页 |
4.2.2 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作机制 | 第37-38页 |
4.3 建立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监管机制 | 第38-39页 |
4.3.1 重视儿童监管机制透明化 | 第38-39页 |
4.3.2 提高儿童社会救助信息获取程度 | 第39页 |
4.4 建立流浪儿童的保障机制 | 第39-42页 |
4.4.1 完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法规及政策 | 第39-40页 |
4.4.2 明确救助流浪儿童的法律责任体系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