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5-17页 |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7-18页 |
| 1.5 主体框架 | 第18-19页 |
| 第2章 城乡统筹就业的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2.2 城乡统筹就业的基础理论 | 第20-25页 |
| 2.2.1 经济学经典就业理论 | 第20-21页 |
| 2.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21-22页 |
| 2.2.3 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2-23页 |
| 2.2.4 绿色就业理论 | 第23-25页 |
| 第3章 山西省城乡统筹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35页 |
| 3.1 统筹就业体系指标选取原则 | 第25-26页 |
| 3.2 统筹就业指标体系说明 | 第26-28页 |
| 3.3 指标体系赋权的方法 | 第28-29页 |
| 3.4 运用三角模糊数法对统筹就业定量指标体系赋权 | 第29-35页 |
| 3.4.1 三角模糊数的定义 | 第29页 |
| 3.4.2 三角模糊数的公式 | 第29-30页 |
| 3.4.3 指标重要度的量化推导 | 第30-35页 |
| 第4章 山西省城乡统筹就业实证研究 | 第35-39页 |
| 4.1 实证研究数据来源说明 | 第35页 |
| 4.2 评价山西省城乡统筹就业程度 | 第35-39页 |
| 第5章 山西省城乡统筹就业的问题 | 第39-46页 |
| 5.1 产业结构单一化 | 第39-40页 |
| 5.2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 第40-42页 |
| 5.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 | 第42-44页 |
| 5.3.1 留城稳定性差 | 第42-43页 |
| 5.3.2 回流稳定性差 | 第43-44页 |
| 5.4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 第44-46页 |
| 第6章 山西省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 第46-54页 |
| 6.1 山西省城乡统筹就业问题产生的背景 | 第46-47页 |
| 6.1.1 特殊的制度限制 | 第46页 |
| 6.1.2 发展战略导向 | 第46-47页 |
| 6.2 山西省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54页 |
| 6.2.1 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化的原因 | 第47-48页 |
| 6.2.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的原因 | 第48-50页 |
| 6.2.3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 第50-52页 |
| 6.2.4 农民工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 | 第52-54页 |
| 第7章 山西省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54-58页 |
| 7.1 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54-55页 |
| 7.2 加大就地转移力度,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回流 | 第55页 |
| 7.3 挖掘产业潜力,发展多元产业结构 | 第55-56页 |
| 7.4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 第56-57页 |
| 7.5 促进绿色就业 | 第57-5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1. 结论 | 第58页 |
| 2.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