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6页 |
1.1 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 | 第9-10页 |
1.2 有机发光材料 | 第10-20页 |
1.2.1 有机小分子晶体荧光材料 | 第11-15页 |
1.2.2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 | 第15-20页 |
1.2.2.1 MOFs发光材料 | 第15-18页 |
1.2.2.2 堆积晶体发光材料 | 第18-20页 |
1.3 分子吸附与储存材料 | 第20-24页 |
1.3.1 MOFs吸附材料 | 第20-22页 |
1.3.2 SOFs吸附材料 | 第22-24页 |
1.4 选题依据、实验方案及实现目标 | 第24-26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4页 |
1.4.2 实验方案及实现目标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44页 |
2.1 药品试剂 | 第26-27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3 测试手段 | 第27-29页 |
2.4 配体的合成 | 第29-33页 |
2.4.1 配体2-氨基-2-吡啶基丙烯腈的合成 | 第30页 |
2.4.2 前驱体2-氨基-4-吡啶基丙烯腈的合成 | 第30页 |
2.4.3 前驱体1,3,5-三对甲酰苯基苯的合成 | 第30-31页 |
2.4.4 前驱体1,2,4,5-四对甲酰苯基苯的合成 | 第31-32页 |
2.4.5 配体1,4-二-[4-(3,5-二氰基-2,6-_吡陡基)二氢吡啶]苯的合成 | 第32页 |
2.4.6 配体1,4-二-[4-(3,5-二氰基-2,6-二吡啶基)吡啶]苯的合成 | 第32页 |
2.4.7 配体1,3,5-三-(4-(3,5-二氰基-2,6-二吡啶)二氢吡啶)苯的合成 | 第32-33页 |
2.4.8 配体1,2,4,5-四-(4-(3,5-二氰基-2,6-二吡啶)二氢吡陡)苯的合成 | 第33页 |
2.4.9 配体2,4-二氰基-1,3,5-三吡啶基吡啶的合成 | 第33页 |
2.5 配体的表征 | 第33-37页 |
2.6 配合物的1-6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4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4-67页 |
3.1 含氨基氰基类吡啶配位聚合物 | 第44-50页 |
3.1.1 引言 | 第44-45页 |
3.1.2 配合物1-2的晶体结构 | 第45-47页 |
3.1.2.1 配合物Cu_2(L_6) (1)的晶体结构 | 第45页 |
3.1.2.2 配合物Ag(L_6)(NO_3) (2)的晶体结构 | 第45-47页 |
3.1.3 粉末衍射、红外吸收及热重分析 | 第47-48页 |
3.1.4 室温固态荧光性能 | 第48-50页 |
3.2 含氰基类多吡啶环配位聚合物 | 第50-64页 |
3.2.1 引言 | 第50-51页 |
3.2.2 化合物3-6的晶体结构 | 第51-60页 |
3.2.2.1 配合物{[Cu(L_1)_(0.5)(CN)]·(H_2O)_4·(DMSO)_3}n(3)的晶体结构 | 第51-53页 |
3.2.2.2 化合物{[L_2](DMA)_2}n()的晶体结构 | 第53-55页 |
3.2.2.3 化合物[L_2]n(5)的晶体结构 | 第55-57页 |
3.2.2.4 化合物{[L_2](HCl)_4(H_2O)_6}n(6)的晶体结构 | 第57-60页 |
3.2.3 粉末衍射、红外吸收及热重分析 | 第60-62页 |
3.2.4 室温固态荧光性能 | 第62-64页 |
3.3 配体L_3,L_4的探讨及尝试 | 第64-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