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3页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22-28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22-24页 |
1.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24-28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2页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28-30页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30-32页 |
1.3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32-33页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33-38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34-36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36-38页 |
1.5 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38-43页 |
1.5.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思想 | 第38-40页 |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40-42页 |
1.5.3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42-43页 |
第二章 雷州半岛自然与人文历史环境 | 第43-59页 |
2.1 雷州半岛概况 | 第43-44页 |
2.2 雷州半岛的自然条件 | 第44-47页 |
2.2.1 气候条件 | 第45页 |
2.2.2 地形条件 | 第45-46页 |
2.2.3 水文条件 | 第46-47页 |
2.3 雷州半岛的历史变迁 | 第47-48页 |
2.4 雷州半岛的人口结构与文化渊源 | 第48-58页 |
2.4.1 移民史 | 第49-54页 |
2.4.2 方言 | 第54-57页 |
2.4.3 红土文化环境 | 第57-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乡村传统聚落形态系统的构成 | 第59-96页 |
3.1 聚落构成研究的发展 | 第59页 |
3.2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59-62页 |
3.2.1 聚落与聚居概念的辨析 | 第60-61页 |
3.2.2 乡村聚落与乡村聚居 | 第61页 |
3.2.3 聚落系统与聚落形态系统 | 第61-62页 |
3.3 聚落形态系统的内涵 | 第62-65页 |
3.3.1 聚落形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62-63页 |
3.3.2 聚落形态系统的结构性 | 第63-64页 |
3.3.3 聚落形态系统的空间层次 | 第64-65页 |
3.4 聚落形态系统演化的过程 | 第65-69页 |
3.4.1 空间过程 | 第65-68页 |
3.4.2 社会过程 | 第68-69页 |
3.5 聚落形态系统形成的规划思想 | 第69-82页 |
3.5.1 规划思想的起源 | 第70-71页 |
3.5.2“由圆变方”发展历程 | 第71-74页 |
3.5.3 古代村落规划思想的内容 | 第74-81页 |
3.5.4 贯穿始终的规划思想 | 第81-82页 |
3.6 聚落形态系统的整体结构 | 第82-89页 |
3.6.1 点——个体乡村聚落 | 第84-85页 |
3.6.2 群——群体乡村聚落 | 第85-88页 |
3.6.3 网——区域乡村聚落 | 第88-89页 |
3.7 乡村传统聚落的支撑系统 | 第89-90页 |
3.8 乡村传统聚落建筑格局的总体特征 | 第90-95页 |
3.8.1 风水堪舆理念对住宅建筑整体的影响 | 第90-93页 |
3.8.2 宗法礼制对宅院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93-9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形态系统及案例剖析 | 第96-199页 |
4.1 半岛传统聚落形态概况分析 | 第96-100页 |
4.1.1 聚落形成的环境因素 | 第96页 |
4.1.2 聚落与半岛地形的关系 | 第96-98页 |
4.1.3 海陆聚落的基本特征 | 第98页 |
4.1.4 聚落的选址与分类 | 第98-100页 |
4.2 半岛聚落支撑系统 | 第100-107页 |
4.2.1 安全系统 | 第100-102页 |
4.2.2 生产系统 | 第102-105页 |
4.2.3 生活系统 | 第105-107页 |
4.2.4 生态系统 | 第107页 |
4.3 半岛聚落形态系统中的共生区域 | 第107-114页 |
4.3.1 共生区域的概念 | 第107-108页 |
4.3.2 群体间共生区域 | 第108-111页 |
4.3.3 均平共生的现实 | 第111-112页 |
4.3.4 适宜性的规模 | 第112-114页 |
4.4 聚落形态发展的典型模式 | 第114-115页 |
4.4.1 静态阶段——工业化前 | 第114-115页 |
4.4.2 动态阶段——工业化后 | 第115页 |
4.5 健康有序的典型——东林村 | 第115-136页 |
4.5.1 区位与沿革 | 第115-117页 |
4.5.2 聚落空间演变 | 第117-121页 |
4.5.3 村落整体人居环境的空间构成 | 第121-123页 |
4.5.4 聚落演变延续性研究 | 第123-135页 |
4.5.6 东林村发展模式总结 | 第135-136页 |
4.6 无序徘徊的案例——潮溪村 | 第136-147页 |
4.6.1 区位与沿革 | 第136-137页 |
4.6.2 聚落空间结构 | 第137-138页 |
4.6.3 聚落空间演变 | 第138-140页 |
4.6.4 聚落人居环境空间构成 | 第140-143页 |
4.6.5 龙门镇对潮溪村发展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4.6.6 潮溪村发展模式总结 | 第146-147页 |
4.7 乡村聚落建筑的源考及发展 | 第147-161页 |
4.7.1 建筑特征源流考 | 第148-155页 |
4.7.2 建筑空间的变异发展 | 第155-161页 |
4.8 乡村聚落建筑类型及特征 | 第161-186页 |
4.8.1 支撑系统的精神核心——公共建筑 | 第162-165页 |
4.8.2 生活系统的基本载体——居住建筑 | 第165-179页 |
4.8.4 安全系统的独特表现——碉楼 | 第179-186页 |
4.9 建筑构件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山墙 | 第186-197页 |
4.9.1 山墙的艺术多样性 | 第186-188页 |
4.9.2 山墙多重复合的功能性 | 第188-193页 |
4.9.3 山墙特色成因分析 | 第193-197页 |
4.9.4 本节小结 | 第197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197-199页 |
第五章 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现状 | 第199-257页 |
5.1 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 第199-203页 |
5.1.1 历史传统聚落部分的衰败 | 第199-201页 |
5.1.2 新村聚落建设的杂乱无章 | 第201页 |
5.1.3 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 | 第201-202页 |
5.1.4 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突出 | 第202-203页 |
5.1.5 基础设施匮乏及环境卫生堪忧 | 第203页 |
5.2 人口与土地利用 | 第203-214页 |
5.2.1 人口要素分析 | 第203-206页 |
5.2.2 场地与土地利用 | 第206-212页 |
5.2.3 人地关系 | 第212-214页 |
5.3 建筑功能与格局 | 第214-231页 |
5.3.1 乡村建筑规划建设的困境 | 第214-215页 |
5.3.2 新民居的时空特征演变 | 第215-217页 |
5.3.3 新民居典型案例 | 第217-220页 |
5.3.4 新民居空间格局特征 | 第220-221页 |
5.3.5 基于建筑学视角的新旧民居对比 | 第221-223页 |
5.3.6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新旧民居对比分析 | 第223-231页 |
5.4 聚落地域文化特征 | 第231-240页 |
5.4.1 地域文化类型 | 第231-236页 |
5.4.2 地域文化特质 | 第236-240页 |
5.4.3 乡村传统文化丧失 | 第240页 |
5.5 聚落健康与舒适度 | 第240-246页 |
5.5.1 潜在的健康威胁 | 第241页 |
5.5.2 健康型建筑与建筑生物学 | 第241-242页 |
5.5.3 舒适度 | 第242-244页 |
5.5.4 乡村居住环境质量低 | 第244-246页 |
5.6 能源与资源配置 | 第246-254页 |
5.6.1 丰富的农业资源 | 第246-247页 |
5.6.2 林业资源 | 第247-248页 |
5.6.3 水资源 | 第248-252页 |
5.6.4 材料的使用 | 第252-2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254-257页 |
第六章 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257-292页 |
6.1 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 第258-261页 |
6.1.1 全球气候变化 | 第258-259页 |
6.1.2 国家政策支持 | 第259页 |
6.1.3 乡村现实环境的需求 | 第259-260页 |
6.1.4 农民意识的呼唤 | 第260-261页 |
6.2 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策略 | 第261-267页 |
6.2.1 最小化原则的倡导 | 第261-262页 |
6.2.2 从低碳走向低碳 | 第262-263页 |
6.2.3 闭合的能量流与物质流 | 第263-265页 |
6.2.4“三低”原则 | 第265-267页 |
6.3 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 第267-273页 |
6.3.1 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 第267-268页 |
6.3.2 完善的居住基础设施 | 第268-269页 |
6.3.3 聚落垃圾有效处理 | 第269-270页 |
6.3.4 乡村新秩序的建立 | 第270-273页 |
6.4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建筑模拟分析 | 第273-290页 |
6.4.1 传统建筑空间持续利用的原则 | 第274-275页 |
6.4.2 新民居的改造方法 | 第275-276页 |
6.4.3 传统民居数字化模拟及改造案例优化分析 | 第276-2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90-29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292-299页 |
7.1 发展之痛 | 第292-293页 |
7.2 意识革新 | 第293-294页 |
7.3 持续的平衡 | 第294-295页 |
7.4 成果与展望 | 第295-29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9-311页 |
附录 | 第311-3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15-317页 |
致谢 | 第317-319页 |
附件 | 第3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