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6-43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6-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6-18页
        1.1.2 选题意义第18-19页
    1.2 问题界定、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第19-21页
        1.2.1 问题界定第19页
        1.2.2 研究目标第19-20页
        1.2.3 研究思路第20页
        1.2.4 研究范围第20-21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页
        1.3.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23-25页
        1.4.1 研究视角方面第23-24页
        1.4.2 研究方法综合应用方面第24页
        1.4.3 研究内容方面第24页
        1.4.4 研究结论方面第24-25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5-43页
        1.5.1 关于网络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第25-31页
        1.5.2 关于区域大气污染影响因素研究第31-34页
        1.5.3 关于合作治理中权力机制研究第34-35页
        1.5.4 关于合作治理中信任机制研究第35-36页
        1.5.5 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第36-37页
        1.5.6 关于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研究第37-39页
        1.5.7 关于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第39-41页
        1.5.8 研究述评第41-43页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概述第43-56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43-46页
        2.1.1 区域第43页
        2.1.2 网络第43-44页
        2.1.3 治理第44-45页
        2.1.4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第45-46页
    2.2 基本理论概述第46-56页
        2.2.1 组织间网络理论第46-47页
        2.2.2 博弈理论第47-48页
        2.2.3 机制设计理论第48-49页
        2.2.4 系统论第49-50页
        2.2.5 公共产品理论第50页
        2.2.6 网络治理理论第50-56页
第3章 基于任务复杂性的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必要性分析第56-77页
    3.1 区域大气污染形成的气象条件多样性及我国大气污染现状第56-58页
        3.1.1 区域大气污染形成的气象条件多样性第56-57页
        3.1.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第57-58页
    3.2 江西省大气污染污染现状及联防联控中存在的问题第58-62页
        3.2.1 污染现状第58-62页
        3.2.2 存在的问题第62页
    3.3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复杂性的理论分析第62-66页
        3.3.1 基于资源依赖性的视角第63页
        3.3.2 基于路径依赖的视角第63-64页
        3.3.3 基于失灵理论的视角第64-65页
        3.3.4 基于任务复杂性理论的视角第65-66页
    3.4 江西省大气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第66-75页
        3.4.1 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第66-67页
        3.4.2 模型估计结果第67-68页
        3.4.3 大气污染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68-70页
        3.4.4 主要影响因素协整关系分析第70-74页
        3.4.5 研究结论与启示第74-75页
    3.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7-109页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第77-85页
        4.1.1 扎根理论概述第77-78页
        4.1.2 理论取样与数据收集第78-83页
        4.1.3 研究结论第83-85页
    4.2 影响因素假设的理论推演第85-87页
        4.2.1 主体因素的影响作用第85页
        4.2.2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第85-86页
        4.2.3 客体因素的影响作用第86-87页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87-107页
        4.3.1 因子分析方法与结构方程模型概述第87-89页
        4.3.2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89-94页
        4.3.3 验证性因素分析第94-107页
    4.4 结论与启示第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5章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的动力机制研究第109-133页
    5.1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形成动因第109-114页
        5.1.1 地方政府人性假设:动因的理论预设第109-111页
        5.1.2 合作剩余的追求:动因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第111-112页
        5.1.3 价值的创造与传递:动因的公共价值理论解释第112-114页
    5.2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动力源的静态分析第114-115页
        5.2.1 内源性动力分析第114-115页
        5.2.2 外源性动力分析第115页
    5.3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形成的阻力第115-117页
        5.3.1 体制性阻力:环境行政属地管辖固化第115-116页
        5.3.2 本位主义阻力:地方政府利益差异化第116页
        5.3.3 考核唯GDP阻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单一化第116-117页
        5.3.4 公共物品属性阻力:大气环境污染外部性第117页
        5.3.5 机制性阻力:利益分配机制缺乏第117页
    5.4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动力源的动态分析第117-131页
        5.4.1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第118-124页
        5.4.2 极小基模集生成与分析第124-130页
        5.4.3 结论与启示第130-131页
    5.5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6章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的信任机制研究第133-159页
    6.1 合作网络治理中的信任结构模式分析第133-137页
        6.1.1 信任的基本内涵第133-135页
        6.1.2 合作网络治理中的信任结构模式第135-137页
    6.2 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间合作信任度的测度第137-147页
        6.2.1 指标选取第137-138页
        6.2.2 基于AHP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第138-141页
        6.2.3 基于隶属函数的合作信任度模糊综合评价第141-147页
        6.2.4 结论与启示第147页
    6.3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网络信任实现机制分析第147-157页
        6.3.1 交换机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分析第147-150页
        6.3.2 关系机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分析第150-152页
        6.3.3 声誉机制:基于重复博弈理论的分析第152-154页
        6.3.4 制度机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第154-157页
    6.4 本章小结第157-159页
第7章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的权力机制研究第159-173页
    7.1 合作网络治理中的权力分析第159-161页
        7.1.1 权力的基本内涵第159-160页
        7.1.2 合作网络治理中的权力第160-161页
    7.2 合作网络治理中的网络权力结构选择第161-164页
        7.2.1 选择依据第161-163页
        7.2.2 权力结构选择第163-164页
    7.3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分析第164-171页
        7.3.1 江西省社会环境条件分析第164-165页
        7.3.2 双轨道权力运行机制设计第165-167页
        7.3.3 网络权力中心构造第167-168页
        7.3.4 基于夏普里-舒比克权力指数的内部权力分配分析第168-171页
    7.4 本章小结第171-173页
第8章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第173-190页
    8.1 利益分配的政策理论基础:基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第173-175页
    8.2 合作利益分配原则第175-176页
        8.2.1 合作剩余的合理性原则第175页
        8.2.2 风险与利益的对等性原则第175页
        8.2.3 成本与收益的对称性原则第175-176页
    8.3 基于环境成本的昌九宜大气污染合作治理的利益分配实证分析第176-188页
        8.3.1 环境成本第176页
        8.3.2 合作收益的产生:基于区域大气污染物去除成本优化模型第176-180页
        8.3.3 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第180-182页
        8.3.4 基于风险的利益分配改进第182-187页
        8.3.5 结论与启示第187-188页
    8.4 本章小结第188-190页
第9章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的对策研究第190-205页
    9.1 国外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第190-194页
        9.1.1 美国经验第190-192页
        9.1.2 日本经验第192-193页
        9.1.3 启示第193-194页
    9.2 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的对策建议第194-203页
        9.2.1 以公共价值引领合作治理,增强绿色善治,塑造共同愿景第194-196页
        9.2.2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公民环保素质,促进区域公民社会发展第196-197页
        9.2.3 进行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实现利益平衡第197-199页
        9.2.4 加强网络治理能力建设,实现地方政府能力转型第199-201页
        9.2.5 加强信任建设,形成合作型信任组织第201-202页
        9.2.6 共建信息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第202-203页
        9.2.7 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权力关系,形成明确的权力机制第203页
    9.3 本章小结第203-205页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第205-209页
    10.1 主要研究结论第205-207页
    10.2 展望第207-209页
致谢第209-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23页
附录A 实证研究的相关数据第223-239页
附录B 调查问卷第239-241页
附录C 非线性规划模型MATLAB求解程序与操作第241-242页
附录D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AMOS导图第242-24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49页

论文共2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万达综合体模式的城市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