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绪论第19-33页
    一、选题缘由、意义第19-20页
    二、戏曲语言研究现状综述第20-32页
    三、难点、创新点第32-33页
第一章 戏曲语言的特质第33-72页
    第一节 戏曲的舞台性决定了戏曲语言的特点第33-41页
        一、戏曲音乐的变革推动了戏曲语言的变革第34-39页
        二、“宁声叶而辞不工”第39-41页
    第二节 戏曲语言与音乐结合的口头传播第41-48页
        一、历时性变异第41-44页
        二、共时性变异第44-48页
    第三节 戏曲语言与其他文类语言之比较第48-72页
        一、戏曲语言与古典诗词语言之比较第48-55页
            (一)典雅含蓄的诗歌语言风格第48-50页
            (二)绮丽柔婉的词的语言风格第50-52页
            (三)俚俗晓畅的曲的语言风格第52-55页
        二、戏曲语言与话剧之比较第55-72页
            (一)戏曲语言音乐化,话剧语言生活化第56-60页
            (二)戏曲语言抒情诗化,话剧语言散文化第60-65页
            (三)也说“话剧加唱”第65-72页
第二章 戏曲语言的舞台性第72-150页
    第一节 音乐性第72-107页
        一、平仄、押韵第72-77页
        二、句式、节奏第77-86页
        三、“字正腔圆”和“依字行腔”第86-91页
        四、念白的音乐性第91-102页
            (一)引子、上场诗、下场诗第91-92页
            (二)数板第92-95页
            (三)道白的音乐性第95-102页
        五、句式修辞的音乐性第102-107页
            (一)对偶第102-104页
            (二)顶针第104-107页
    第二节 动作性第107-123页
        一、行走动作第108-110页
        二、神态动作第110-111页
        三、肢体动作第111-115页
        四、心理动作第115-118页
        五、也谈“文戏武唱”和武戏的“边缘化”第118-123页
    第三节 通俗化第123-131页
        一、戏曲语言通俗化的理论依据第123-125页
        二、通俗化是戏曲语言的历史发展趋势第125-128页
        三、戏曲语言通俗化的典型第128-131页
    第四节 个性化第131-141页
        一、戏曲行当语言的个性化第132-135页
        二、戏曲角色语言的个性化第135-141页
    余论:戏曲语言的简与繁、虚与实第141-150页
        一、简与繁第141-146页
        二、实与虚第146-150页
第三章 戏曲语言常用的修辞艺术第150-221页
    第一节 巧妙的数字第150-160页
        一、数字序列体第150-155页
        二、数字归纳体第155-157页
        三、数字镶嵌体第157-160页
    第二节 声势铿锵的排比第160-167页
        一、排比第160-164页
        二、排偶第164-167页
    第三节 成串的比喻第167-170页
        一、形象生动的比喻第167-168页
        二、最具戏曲特色的博喻第168-170页
    第四节 直抒胸臆的呼告第170-176页
        一、物似有情——呼物第171-173页
        二、宛在眼前——呼人第173-176页
    第五节 绘声绘色的叠字第176-187页
        一、绘色第177-181页
        二、绘声第181-183页
        三、绘声绘色的综合第183-187页
    第六节 并不重复的重复第187-197页
        一、加深情感、音韵回旋第187-191页
        二、情节发展需要,唱念分工,各臻其妙第191-193页
        三、形成对比第193-195页
        四、造成喜剧效果第195-197页
    第七节 戏剧性的双关第197-204页
        一、谐音双关第197-200页
        二、语义双关第200-204页
    第八节 意味深长的跳脱第204-211页
        一、话剧的急刹车——急收第205-208页
        二、话语被打断——岔断第208-210页
        三、突接别意——突接第210-211页
    第九节 其它巧体第211-219页
        一、频词第212-213页
        二、独木桥体第213-215页
        三、析字第215-217页
        四、藏头诗第217-219页
    小结第219-221页
第四章 幕表戏肉子和赋子的语言艺术第221-273页
    第一节 幕表戏与口头程式第222-224页
    第二节 口头程式在古典戏曲中的遗存第224-227页
    第三节 口头程式在花部戏曲中的运用第227-237页
        一、句法程式第227-230页
        二、音韵程式第230-231页
        三、句段程式第231-237页
    第四节 赋子的来源第237-241页
        一、来自古典诗词第237页
        二、由历史传承而来第237-238页
        三、知识分子参与创造第238-240页
        四、从民间小调而来第240-241页
    第五节 幕表戏语言成就最高的肉子艺术第241-243页
    第六节 赋子和肉子的语言特点第243-256页
        一、以时间的逻辑顺序展开第243-245页
        二、以空间的逻辑顺序展开第245-246页
        三、把复杂的事情、情感条理化第246-248页
        四、喜用平行句式第248-250页
        五、善用“比兴”手法第250-252页
        六、多用戏曲中的典故第252-253页
        七、赋排夸饰的描写手法第253-256页
    第七节 口头程式与戏曲程式化的再思考第256-260页
    第八节 现代戏曲作家对肉子和赋子的借鉴和吸收第260-265页
    第九节 从肉子和赋子看戏曲的口头文学特质第265-271页
    小结第271-273页
第五章 “打诨”的语言艺术第273-312页
    第一节 可笑的夸张第274-279页
        一、显微镜下的缺点第274-277页
        二、最具戏曲特色的“脸谱化”的夸张第277-279页
    第二节 方言土语、歇后语第279-284页
    第三节 粗俗话第284-290页
        一、粗俗话第284-287页
        二、荤话第287-290页
    第四节 误读误听第290-293页
    第五节 语言逻辑矛盾第293-302页
        一、违反自然逻辑第293-295页
        二、自相矛盾第295-296页
        三、时空逻辑错误第296-298页
        四、归纳演绎逻辑错误第298-299页
        五、问答逻辑错误第299-300页
        六、故意曲解第300-302页
    第六节 与语境不协调第302-306页
    第七节 说破戏曲的“虚假”第306-309页
    第八节 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戏拟第309-312页
第六章 不同剧种之语言特点第312-336页
    第一节 南柔北刚第312-315页
    第二节 雅俗之别第315-333页
        一、宁雅而不通俗的昆剧的语言第315-318页
        二、以雅为主,兼顾通俗的京剧、越剧的语言第318-323页
        三、以俗为主,俗中见雅的豫剧、评剧、黄梅戏的语言第323-327页
        四、以俗为美的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其它剧种的语言第327-333页
    余论第333-336页
第七章 常见的戏曲语言的弊病第336-358页
    第一节 用典太多第336-339页
    第二节 过于文雅第339-342页
    第三节 滥用书面语第342-345页
    第四节 过于白话第345-348页
    第五节 缺乏趣味第348-354页
    第六节 别扭不通第354-357页
    余论第357-358页
结语第358-377页
    结论之一:戏曲语言的舞台性重于文学性第358-365页
    结论之二:什么是好的戏曲语言?第365-372页
    结论之三:使戏曲语言舞台化的三种方式第372-377页
参考文献第377-390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390-392页
致谢第392-397页

论文共3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元视域中的底层影像--1990年代以来中国“底层电影”研究
下一篇:中国海洋意识建构的大众传播策略研究--《人民日报》海洋新闻报道分析(195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