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舱飞船的逃逸系统设计及其仿真验证
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飞船逃逸系统 | 第15页 |
1.1.2 单舱载人飞船 | 第15-17页 |
1.1.3 单舱载人飞船对逃逸系统的需求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7-24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7-23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本模型 | 第27-37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坐标系 | 第27-29页 |
2.2.1 地心惯性系 | 第27页 |
2.2.2 地心坐标系 | 第27-28页 |
2.2.3 发射坐标系 | 第28页 |
2.2.4 发射惯性系 | 第28页 |
2.2.5 体坐标系 | 第28-29页 |
2.2.6 速度坐标系 | 第29页 |
2.3 环境力与力矩模型 | 第29-31页 |
2.3.1 附加力和附加力矩 | 第29-30页 |
2.3.2 重力 | 第30页 |
2.3.3 气动力与力矩 | 第30-31页 |
2.4 动力学模型 | 第31-35页 |
2.4.1 质心动力学模型 | 第31-32页 |
2.4.2 姿态动力学模型 | 第32-35页 |
2.5 优化算法 | 第35-36页 |
2.5.1 遗传算法 | 第35页 |
2.5.2 序列二次规划算法 | 第35-36页 |
2.6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逃逸系统组成与参数初步设计 | 第37-56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逃逸系统组成 | 第37-39页 |
3.2.1 逃逸系统总体方案选择 | 第37-38页 |
3.2.2 逃逸系统主要组成分析 | 第38-39页 |
3.3 逃逸系统参数初步设计 | 第39-55页 |
3.3.1 参数设计要求 | 第39-40页 |
3.3.2 参数设计流程 | 第40-41页 |
3.3.3 各组成部分参数设计 | 第41-53页 |
3.3.4 初步设计结果 | 第53-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逃逸系统仿真验证及参数确定 | 第56-87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逃逸工作模式划分 | 第56-57页 |
4.3 逃逸仿真验证与参数确定流程 | 第57-59页 |
4.4 各逃逸模式仿真验证 | 第59-84页 |
4.4.1 发射台逃逸 | 第59-67页 |
4.4.2 有塔低空逃逸 | 第67-71页 |
4.4.3 有塔中空逃逸 | 第71-75页 |
4.4.4 有塔高空逃逸 | 第75-81页 |
4.4.5 无塔高空逃逸 | 第81-84页 |
4.5 逃逸系统参数确定 | 第84-85页 |
4.6 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逃逸系统辅助入轨分析 | 第87-98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辅助入轨概念与方案设计 | 第87-88页 |
5.2.1 辅助入轨基本概念 | 第87-88页 |
5.2.2 辅助入轨方案设计 | 第88页 |
5.3 辅助入轨的优化模型 | 第88-91页 |
5.3.1 目标函数 | 第89页 |
5.3.2 设计变量 | 第89页 |
5.3.3 约束条件 | 第89-90页 |
5.3.4 优化策略 | 第90-91页 |
5.4 辅助入轨算例分析 | 第91-96页 |
5.4.1 计算条件 | 第91页 |
5.4.2 无辅助入轨结果分析 | 第91-94页 |
5.4.3 辅助入轨结果分析 | 第94-96页 |
5.5 小结 | 第96-98页 |
结束语 | 第98-101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