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概述 | 第12-21页 |
(一)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特征 | 第13-14页 |
1.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是法院系统的特有制度 | 第13-14页 |
2.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独立性 | 第14页 |
3.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同时具有宏观性和微观性 | 第14页 |
(三)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功能 | 第14-16页 |
1. 纠错功能 | 第14-15页 |
2. 监督功能 | 第15页 |
3. 统一法律解释和适用的功能 | 第15-16页 |
4. 为当事人寻求诉讼救济提供了依据 | 第16页 |
(四)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价值目标 | 第16-19页 |
1. 应当有利于维护法律适用的统一性 | 第16-17页 |
2. 谋求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之间的合理平衡 | 第17-18页 |
3. 维护司法的终局性 | 第18-19页 |
(五)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哲学基础 | 第19页 |
2.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与程序公正 | 第19页 |
3.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与诉讼效益 | 第19-21页 |
二、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21-30页 |
(一) 德国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 | 第21-22页 |
1. 初级法院 | 第21页 |
2. 州法院 | 第21页 |
3. 州高等法院 | 第21-22页 |
4. 联邦法院 | 第22页 |
(二) 法国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 | 第22-23页 |
(三) 美国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 | 第23-25页 |
1. 美国州法院系统的审级制度 | 第23-24页 |
2. 联邦法院系统的审级制度 | 第24-25页 |
(四) 日本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 | 第25页 |
(五)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审级制度 | 第25-26页 |
(六) 对各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评价 | 第26-30页 |
1. 各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差异 | 第26-27页 |
2. 各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趋同 | 第27-30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反思 | 第30-34页 |
(一)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概况 | 第30-31页 |
1.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30页 |
2.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审级制度设立的原因分析 | 第30页 |
3.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评价 | 第30-31页 |
(二) 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现状与弊端 | 第31-34页 |
1. 终审级别低,不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 | 第31页 |
2. 案件请示制度使上下级法院联系紧密,侵害了当事人的上诉权 | 第31-32页 |
3. 上诉条件过于宽泛,缺乏弹性和多元性 | 第32页 |
4. 民事诉讼审理对象上有不足 | 第32页 |
5. 审判监督程序的滥用导致"终审不终" | 第32页 |
6. 最高人民法院职能的混乱与缺失 | 第32-34页 |
四、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重构思路 | 第34-44页 |
(一)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改革的原则 | 第34-36页 |
1. 审判独立 | 第34-35页 |
2. 价值和谐原则 | 第35-36页 |
(二) 建立科学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必要性 | 第36页 |
(三) 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完善 | 第36-44页 |
1. 重新界定各级法院的性质和职能,并对审级管辖进行调整 | 第36-37页 |
2. 改革并创新现有的一审终审制度 | 第37-39页 |
3. 以两审终审制为基础,创设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度 | 第39-42页 |
4. 规范再审程序,严格限制再审程序的启动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