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端粒作为衰老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行性 | 第11-12页 |
1.3 人体端粒长度与年龄之间关系和变化规律 | 第12页 |
1.4 端粒长度在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差异 | 第12-13页 |
1.5 端粒检测方法进展 | 第13-14页 |
1.6 端粒评判衰老存在的不足以及大规模人群端粒测量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21页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2.1.1 查询和比较不同端粒长度检测方法及其适用范围的信息和资料 | 第15页 |
2.1.2 确定检测方法和搜集样本并提取DNA及检测其端粒长度 | 第15页 |
2.1.3 计算端粒长度并分析和阐明其随时序年龄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 第15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2.2.1 调查对象与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2.2.2 样本含量估计及分组要求 | 第16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2.3.1 文献检索与研究 | 第16页 |
2.3.2 实验室检测 | 第16-18页 |
2.3.4 选择相应的描述性指标建立端粒检测实验数据库 | 第18-19页 |
2.3.5 采用动态数列分析端粒长度随时序年龄波动的规律 | 第19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19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19-20页 |
2.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21-29页 |
3.1 不同端粒长度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文献查询 | 第21页 |
3.2 外周血白细胞DNA样本提取情况 | 第21-22页 |
3.3 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分布及最终确定 | 第22页 |
3.4 端粒长度检测结果 | 第22-29页 |
3.4.1 端粒长度值分布性质判断 | 第22-23页 |
3.4.2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定量结果 | 第23-25页 |
3.4.3 不同年龄段被测对象端粒长度值分布 | 第25页 |
3.4.4 被测对象端粒长度值不同年龄段间两两比较 | 第25页 |
3.4.5 不同性别被测对象端粒长度值的差别与比较 | 第25-26页 |
3.4.6 不同性别被测对象端粒长度与其时序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页 |
3.4.7 端粒长度随被测对象年龄变化的趋势分析 | 第26-27页 |
3.4.8 端粒长度随被测对象年龄波动速率动态分析 | 第27-2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9-33页 |
4.1 关于端粒长度改变与衰老 | 第29-30页 |
4.2 端粒检测的标本及检测方法选择 | 第30-31页 |
4.2.1 端粒检测标本选择 | 第30页 |
4.2.2 端粒检测方法比较及选择 | 第30-31页 |
4.3 不同年龄性别的端粒长度差异分析 | 第31页 |
4.4 不同年龄人群端粒长度敏感性变化 | 第31-3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3-34页 |
5.1 结论 | 第33页 |
5.2 展望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附录 | 第39-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综述 | 第43-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