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 2.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一)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 1.高校毕业生 | 第15页 |
| 2.就业 | 第15页 |
| 3.公共就业服务 | 第15-16页 |
| (二)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 1.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7页 |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页 |
| 3.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7-19页 |
| 二、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9-28页 |
| (一)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概况 | 第19-22页 |
| 1.学历就业情况 | 第20页 |
| 2.学科专业就业情况 | 第20-21页 |
| 3.就业去向情况 | 第21-22页 |
| 4.学科设置与就业行业匹配情况 | 第22页 |
| (二)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现状 | 第22-25页 |
| 1.政府层面 | 第22-23页 |
| 2.高校层面 | 第23-24页 |
| 3.用人单位层面 | 第24-25页 |
| 4.中介机构层面 | 第25页 |
| (三)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 1.政府服务导向作用弱化 | 第26页 |
| 2.高校就业服务方式仍较为传统 | 第26-27页 |
| 3.就业市场有待完善与规范 | 第27页 |
| 4.中介机构良莠不齐,监督体系尚未健全 | 第27-28页 |
| 三、国内外实践经验与启示 | 第28-31页 |
| (一)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实践与启示 | 第28-29页 |
| 1.美国把提升职业培训项目绩效作为国家政策颁布 | 第28页 |
| 2.英国把课程改革作为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 第28-29页 |
| 3.欧盟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内部合作推动毕业生就业 | 第29页 |
| (二)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实践与启示 | 第29-31页 |
| 1.宁波就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 第29-30页 |
| 2.大连市网上就业服务新颖独特 | 第30-31页 |
| 四、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优化策略 | 第31-39页 |
| (一)优化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 第31-33页 |
| 1.创新完善就业政策体系 | 第31页 |
| 2.探索鼓励创业的新举措 | 第31-32页 |
| 3.改革和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工作 | 第32页 |
| 4.加强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 | 第32-33页 |
| (二)发挥高校平台作用,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 第33-36页 |
| 1.院系设置专业的就业指导部门 | 第33-34页 |
|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 | 第34页 |
| 3.设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 第34-35页 |
| 4.与时俱进做好创业教育工作 | 第35页 |
| 5.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就业信息网络 | 第35-36页 |
| (三)增加用人单位的责任感 | 第36-37页 |
| 1.制定长远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 第36页 |
| 2.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 | 第36页 |
| 3.强化校企合作模式 | 第36-37页 |
| 4.加强毕业生在中小企业的就业保障机制 | 第37页 |
| (四)加强对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监管 | 第37-39页 |
| 1.优化人力资源中介机构队伍建设 | 第37页 |
| 2.建立严格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准入制度 | 第37-38页 |
| 3.加强对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