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2-24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2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三、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3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3-24页 |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4-34页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 一、城市品牌的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 二、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第27-28页 |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8页 |
| 三、城市经营理论 | 第28-29页 |
| 四、城市营销理论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城市品牌的价值 | 第30-34页 |
| 一、吸引城市外部顾客 | 第30-31页 |
| 二、完善城市自身管理 | 第31-32页 |
| 三、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合肥市政府塑造城市品牌的行为方式 | 第34-44页 |
| 第一节 城市品牌的定位 | 第34-37页 |
| 一、三国故地、包公故里(2007年以前) | 第35页 |
| 二、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2007-2013年) | 第35-36页 |
| 三、大湖名城、创新高地(2013年至今)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城市品牌的规划 | 第37-39页 |
| 一、经济领域: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 第37-38页 |
| 二、识别领域:建立城市识别系统 | 第38-39页 |
| 三、环境领域:美化城市软硬环境 | 第39页 |
| 第三节 城市品牌的传播 | 第39-41页 |
| 一、运用传统媒体传播 | 第40页 |
| 二、运用新媒体传播 | 第40-41页 |
| 三、运用大型节事活动传播 | 第41页 |
| 第四节 城市品牌的维护 | 第41-44页 |
| 一、城市品牌的保护与监测 | 第42页 |
| 二、城市品牌的危机处理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合肥市政府塑造城市品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4-52页 |
| 第一节 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 一、城市品牌定位反复变化 | 第44-45页 |
| 二、城市品牌规划科学性有限 | 第45-47页 |
| 三、城市品牌传播渠道分散 | 第47页 |
| 四、城市品牌危机处理不当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48-52页 |
| 一、政府的“有限理性” | 第48-49页 |
| 二、政府的“经济人”动机 | 第49-50页 |
| 三、政府缺乏整合营销传播理念 | 第50页 |
| 四、政府危机公关能力不足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塑造城市品牌的经验借鉴 | 第52-57页 |
| 第一节 国外地方政府塑造城市品牌的经验借鉴 | 第52-54页 |
| 一、精准定位:爱丁堡 | 第52-53页 |
| 二、展现文化魅力:哥本哈根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国内地方政府塑造城市品牌的经验借鉴 | 第54-55页 |
| 一、整合营销传播:杭州 | 第54-55页 |
| 二、城市危机公关:成都 | 第55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地方政府塑造城市品牌的启示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合肥市政府塑造城市品牌的行为优化 | 第57-70页 |
| 第一节 结合城市优势资源,精准定位城市品牌 | 第57-59页 |
| 一、根据城市特色定位城市品牌 | 第57-58页 |
| 二、用科学的方法精准定位城市品牌 | 第58-59页 |
| 第二节 提升城市品牌价值,科学规划城市品牌 | 第59-65页 |
| 一、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品牌实力 | 第59-60页 |
| 二、完善识别系统,建立认知印象窗口 | 第60-63页 |
| 三、美化城市环境,夯实城市品牌基础 | 第63-65页 |
| 第三节 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拓宽城市品牌传播渠道 | 第65-67页 |
| 一、受众整合:明确目标市场 | 第65-66页 |
| 二、内容整合:统一品牌形象 | 第66页 |
| 三、渠道整合:全面接触沟通 | 第66-67页 |
| 第四节 增强政府危机公关能力,加强城市品牌维护 | 第67-70页 |
| 一、树立公共危机意识 | 第68页 |
| 二、设立危机管理常设机构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