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9页 |
1.1 背景介绍 | 第11-28页 |
1.1.1 机器人的起源 | 第11-12页 |
1.1.2 “Robot”一词的来历 | 第12-13页 |
1.1.3 机器入的定义 | 第13-16页 |
1.1.4 机器人的分类 | 第16-28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9-3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第2章 近代机器人知识在我国的传播 | 第39-65页 |
2.1 近代机器人知识传播概况 | 第39-46页 |
2.1.1 美国世博会展出机器人 | 第41-43页 |
2.1.2 国外机器人技术的进展 | 第43-45页 |
2.1.3 从新闻媒体中体现“机器人”称谓的演变 | 第45-46页 |
2.2 报刊传播机器人知识为主 | 第46-59页 |
2.2.1 一般知识介绍 | 第46-56页 |
2.2.2 新闻特写 | 第56-57页 |
2.2.3 新闻述评 | 第57-59页 |
2.3 电影及小说中的机器人知识 | 第59-61页 |
2.4 近代机器入知识传播的特点 | 第61-63页 |
2.4.1 传播内容丰富且图文并茂 | 第61-62页 |
2.4.2 传播载体较为多元,受众群体广 | 第62页 |
2.4.3 传播来源以转摘国外报刊为主 | 第62-6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3章 我国机器入技术的初期发展及政策研究 | 第65-109页 |
3.1 机器人初期发展模式分析 | 第65-77页 |
3.1.1 科学理论与基础技术相辅相成 | 第66-69页 |
3.1.2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 第69-73页 |
3.1.3 统一经济发展计划 | 第73-77页 |
3.2 我国机器人发展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及相关政策 | 第77-89页 |
3.2.1 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发端(1956—1967年) | 第77-80页 |
3.2.2 加快生产自动化的步伐(1963—1972年) | 第80-83页 |
3.2.3 推动自动化技术的进程(1978—1985年) | 第83-89页 |
3.3 “七五”计划中工业机器人项目实施成效 | 第89-91页 |
3.4 “863计划”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政策项目制定及实施成效. | 第91-106页 |
3.4.1 选拔专家组 | 第94-95页 |
3.4.2 制定攻关政策 | 第95-98页 |
3.4.3 设立研究基地 | 第98页 |
3.4.4 研发成果展示 | 第98-10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4章 机器人案例研究——以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为例 | 第109-123页 |
4.1 从潜水器到水下机器人的发展 | 第109-111页 |
4.2 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项目决策 | 第111-116页 |
4.2.1 初创期艰难起步 | 第111-112页 |
4.2.2 视野转移到水下机器人 | 第112-114页 |
4.2.3 重要推动者 | 第114-115页 |
4.2.4 项目方案设计研讨会 | 第115-116页 |
4.3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 | 第116-119页 |
4.4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与技术革新 | 第119-12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5章 结语 | 第123-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9页 |